一把剪刀,一方白纸,不用参照图纸,说笑间剪刀飞舞,纸屑缤纷,一幅幅优美的剪纸作品便跃然眼前。最近在英国举办的民间艺术交流会展上,桐庐剪纸艺人谢玉霞的一手绝活,让现场观众惊叹连连。
近年来,经过抢救性的保护和开发,桐庐县民间剪纸艺人用自己神奇的技法,以及作品所蕴藏的深厚内涵,锲而不舍地向世人展示这一神秘的民间艺术。然而,就在桐庐剪纸越剪越美,越剪越“活”的时候,它再次遭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如何破解市场瓶颈。
民间艺术展露风采
桐庐剪纸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据《武林梵志》记载,桐庐早在五代时期就出现了剪纸艺术。近千年间,每到婚嫁、祭祀、节庆期间,当地居民都要以剪纸来进行庆贺和纪念,许多当地百姓也因此练就了一手高超的剪纸绝活。但作为一门民间艺术,桐庐剪纸却一直不被外人所知晓。直到1989年,《胡家芝剪纸喜花集》在桐庐政府的资助下正式出版,桐庐剪纸才重新吸引住世人的眼球。1993年杭州市群众艺术馆将桐庐列为民间剪纸开发基地,桐庐开始投入资金和人力,对剪纸艺术进行抢救和保护。
经过十多年的挖掘和保护,如今桐庐剪纸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培养出了谢玉霞、王德林等一批新的剪纸艺术家,许多剪纸艺术作品还远渡重洋被送到俄罗斯、西班牙、德国、英国等国家,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追捧。桐庐县也因此在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传统艺术难进市场
桐庐剪纸走出了国门,打响了名气,但怎么样才能让剪纸艺术长盛不衰呢?“根本方法还是要走向市场,走产业化道路。”该县民间剪纸艺术会负责人楼一层告诉记者,早在上个世纪末,他们就明确提出剪纸要走市场化的思路。1997年经县民间剪纸艺术会撮合,该县一所中学与国外某企业达成意向,为他们制作2000份剪纸艺术挂历。双方在挂历价格上没有达成一致,因此剪纸作品首次走向市场的尝试成了泡影。沉寂几年后,2004年桐庐县民间剪纸艺术会找到一次新的机会——为浙江大学制作一套《浙大·印象》剪纸挂历。但同样由于价格难定等原因,桐庐县虽拿出了让对方满意的设计方案,但这次合作也没能取得成功。
两次尝试,两次失败,这让许多剪纸爱好者对桐庐剪纸继续走市场化路子产生了怀疑。“我们也在研究剪纸艺术市场化运作的问题,但现在主要是因为经费、人员等不足而面临着较大困难,剪纸艺术会再想组织剪纸艺人闯市场也是有心无力。”该县有关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每年用于各种民间艺术保护、开发、普查的专项费用少之又少,而具体负责剪纸艺术开发的也只有两三人,研究出再好的方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尝试新路突围有望
面对入市难的问题,桐庐县政府和有关部门都仍在努力之中。举办剪纸艺术盛会,是桐庐政府推动剪纸迈向市场的一条良策。据介绍,明年休博会期间,桐庐将举办第二届神剪大赛。主办方将在大赛上设置一些摊位对剪纸作品进行试卖,并借此寻找市场。”
另据了解,现在一些民间剪纸艺人也积极行动起来,以民间自发的形式努力推动剪纸艺术融入市场。据了解,前不久该县一名剪纸艺人就动了“用剪纸推介山水”的脑筋,创作出“女儿村传说”、“大奇山传说”等一系列剪纸作品。目前,他正积极与县内部分旅游景点进行商谈,如果对方能达成合作意向,他将组织一批艺人,成立一家专门的生产剪纸艺术品的企业进行批量生产。此举无疑将为桐庐剪纸迈入市场之路带来一线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