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万元,比整个传化集团1996年时一个月的工资支出还要多2万。
但传化人点了一把火,“烧”掉了38万元。集团公司公关总监余琴说,值!
这是传化集团给员工上的第一堂诚信课。
传化集团火烧38万的目的,是告诉员工们,次品回炉不再出现,质量就是生命,这也是传化集团打造企业信用的一大步。
一个企业需要打造信用,除自身产品过硬,还得考虑合作方———原材料供应商、产品销售商的诚信。为此,传化集团自建了一套信用体系。
比如,为避免坏账,他们采用“信用管理账”方式———每个销售人员发货时都有一个“信用额度”,发货总金额不能超过公司规定的信用额度。
另外,还建了客户信用档案,信用度差的单位,避免合作或干脆从名单中删除。
在浙江62万家注册企业中,传化集团只是其中一家。但建立信用的步伐,却并不和它一样坚定。
企业自己搞信息很难
和传化一样,不少浙江企业为避免风险,都自建了信用管理体系。但如要对抗绝大多数企业的非信用行为,自身的系统显得势单力薄。
而且,企业信用资源往往来自民间,少得可怜,有时,花大力气搜集来的信息,还不可靠。
事实上,一个企业的信用资料包括很多内容。如基本信息包括:企业登记注册、变更、注销、等基本情况;企业资质等级、行政机关对企业相关产品的检测、年检年审等情况。
提示信息包括:企业发生的重大质量、安全生产事故及诉讼事件;对企业的行政处罚记录;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称号情况;产品获得国家免检(验)情况、失信记录等等。
而这些信息企业是无法从民间获得的。真正拿这些信息的,应该是政府。但是,政府方面信息也不全,比如很多企业的信用资源并不对外公布。
信息的落差,导致信用体系难以建立。
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企业信用信息不畅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记者从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杭州今年已有25件合同诈骗案结案。2003年是35件,2004年是42件,合同诈骗案有增长之势。
去年一年,全省公安部门共受理合同诈骗案1850起,立案1015起,涉案总值47357.38万元。
合同诈骗频频,重要原因是企业信用信息不畅通。
在2002年就动手了
早在2002年,为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机制,浙江就确立了全省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并将其作为建设“信用浙江”的一项基础工程。
当年6月,当时的省计委直属单位中新增加了一个部门———浙江省企业信用发布查询中心。其职责就是收集、发布企业信用信息,并通过“信用浙江网”发布,这在全国是首个。
三年来,“中心”收集了全省62万家企业的信用信息,囊括所有在我省正式注册的企业。
信息公布底气不足
“信用浙江网”是我省目前企业信用信息惟一的公布平台。
“信用浙江网”首页设有“诚信公示”、“失信公示”、“信用动态”等栏目,有质监、工商、劳保等部门的最新数据。
点击进入“信用公示”栏,囊括了我省登记注册企业,通过“信用查询”和“信用投诉”可查询和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