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换了一个新肺的陈香招在宁波李惠利医院走廊上一口气走了100多米到医院办公室看电视,医生告诉她再过几天她就可以出院了。在两个月前,这100米对她来说难于上青天。作为浙江省首例肺移植人,陈香招说:“我运气太好了。”
呼吸越来越困难
49岁的陈香招原是永嘉人。15年前,她一家5口到宁波集仕港承包土地种植蔺草,偶尔她也到当地一些蔺草加工厂做工。儿子在外打工,小女儿考上了幼师,家里盖起了两层小楼,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
然而,10年前,陈香招开始气喘,有时还伴有干咳。非常难受的时候,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尘肺”。可是长期的内科治疗并没有明显效果。
“从2000年开始,我只要稍微一活动,就觉得气上不来,后来根本不能劳动了,平时只能做自己吃的饭,根本无法照顾家里人。从自家一楼走到二楼,对我来说是天大的难事,走一步歇三歇。”
半年前,她因为右肺大疱在一家医院施行了手术切除。自那之后,她的两个肺失去了正常的气体交换功能,她的呼吸越来越困难,持续气急。陈香招的丈夫姜茂金天天面对妻子的痛苦,心痛不已,他说:“那时候,香招晚上不能躺下,躺下就喘不上气来。她自己也没力气坐着,一夜一夜都得我扶着。受罪啊!”
与其难受不如拼死一博
今年年初,已经觉得自己活不了几天的陈香招到宁波李惠利医院心胸外科就诊,科主任邵国丰说,治疗该病的最终办法是施行肺移植术,就是换肺。
“感觉就像赌博。手术费用要20多万元,而且医生说此前此类手术成功率很低。亲戚们都建议有好吃的多吃点,别做手术了,太危险了。可是我想,我这样活着也难受,不如博一博。毕竟这是惟一的希望。”陈香招说。
肺移植是人类大器官移植中最后一个被攻克的堡垒,因为肺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手术后非常容易出现排异和感染,而且肺在体外存活时间极短,缺血状态下超过4小时即被破坏。
邵国丰经过认真研究,最后决定只换陈香招的左肺。他说:“只要不感染,单侧肺足以支持她的身体需要。”
手术只用了50分钟
为了使供体肺在缺血过程中不会损坏,医生需要先把一种特殊液体灌注到肺中,取代血液,直至肺从粉红色完全变白,然后浸入装有5摄氏度保存液的四层无菌塑料袋中,放入保存箱。手术当天,供体肺一路由警车护送到医院。
陈香招从前胸到后背打开了一条35厘米长的切口,将新肺放入,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依次对应、吻合、缝合。松开手术钳,重新形成血循环,没有漏血漏气,这时,新肺迅速由白色变成粉红色———这意味着新肺已经充血,肺移植完成。
整台手术非常顺利,只用了50分钟。手术结束后,陈香招开始18天的隔离生活。
主刀医生邵国丰说,陈香招手术后48小时就拔除气管插管,循环及血气指标平稳。第三天她就渡过了肺水肿关,开始进食。第四天就能下床活动,以后没有出现肺移植术后极易出现的急性排异反应及肺部感染情况。
自由呼吸的感觉真好
虽然以后仍需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家中已为此负债累累,但是,陈香招还是非常开心,每天都是笑呵呵的。她说:“第一次体会到自由呼吸的感觉是那么好,就像新生一样。”
邵国丰医生说,宁波李惠利医院两年前就申请肺移植课题并组织有关人员去上海胸科医院取经,他本人也曾到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心脏中心进修过。在确定该病人为首例肺移植者后,该院在术前两周进行了两次取供肺模拟操作,以确保手术万无一失。
新闻链接
国际上肺移植直到1983年才获得临床上首次成功。全世界大约总共做了1.5万例肺移植手术。我国1993年以前仅做过10例肺移植术,长期存活仅2例。由于成功率低,肺移植术10年来处于几乎停顿状态。近3年来,肺移植手术又逐渐开展起来,但至今全国肺移植手术也仅开展了50余例。
肺移植手术成功率低的原因是肺部感染、气管吻合口狭窄、裂开以及急慢性排异反应。肺移植的适应症是晚期肺气肿、肺纤维化和矽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