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腰缠万贯的富翁,只是年收入不到3万元的打工者。
他曾有个计划,用5年时间,结对助学100个贫困家庭的孩子。
如今8年过去了,他依然跋涉在漫长的助学路上,为他的目标而不停奔波。
当我们文章的主人公——慈溪市浒山街道八字桥村的年轻共产党员龚学明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疲惫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信:“我虽然只结对85个孩子,可我的梦想正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实现。”这个梦想就是唤醒成千上万人的爱心,去点燃无数失学孩子心中的希望。
于是,一个平凡人的爱心助学旅途,变得不再寂寞,变得更加富有光彩。
一双露出脚趾的鞋子,使他萌生了助学百名孩子的计划
1997年的金秋十月,龚学明只身一人,背上简单的行囊,瞒着父母妻女,悄悄乘上了去龙泉的长途汽车。他要去看望前不久经人介绍刚结对资助的贫困生叶萍萍和付丹。
当又黑又瘦又小的叶萍萍站在面前时,他脸上的笑容凝固了——萍萍脚上穿着破球鞋,脚趾头和脚后跟都从开裂的鞋帮里面露出来。小姑娘使劲地把脚趾头往里缩,可鞋子太小,脚趾刚缩进去又往外露了出来。她急得满脸通红。
龚学明抱起瘦弱的萍萍,热泪夺眶而出,他转身离开学校,急匆匆到附近唯一的一家杂货店里买来一大包鞋子、袜子和衣服。
龙泉之行,让龚学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助学的漫漫长路。山里孩子的贫穷、无奈和早熟,让龚学明陷入了深思:这么一件很需要人去做的事,共产党员不做,谁做?“只要有孩子还上不起学,我的脚步就不能停歇!”
这一趟,他在叶萍萍和付丹的基础上,与17个穷孩子结了对,并当场为他们交了一年学费。也就是从那时起,龚学明心中酝酿了一个要结对资助百名贫困孩子上学的计划。
第一年,计划完成数:19名。
三家合请的饯行酒,坚定了他在助学道路上跋涉的决心
1999年9月,已有两年龙泉助学经历的龚学明,独自踏上了去贵州的路途。他背了两大包行李,里面塞得满满的是买给孩子们的衣物、食品和文具课本。他还怀揣着8000元钱,打算顺道去昆明,看看世博会。
在台江县苗岭里长大的吴德成小哥俩是划着船来接他的。走了一段水路,又上岸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他们简陋的家。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呀!除了一个用三块石头搭起的土灶,灶上放着一只黑不溜秋的铁罐子,一床破棉絮,一只鸡,一堆稻谷外就空无一物了。
就在那一刻,他暗下决心,决不能让失去了双亲的小哥俩再没书读。此后,龚学明供养吴德成从初三念到大学,每月额外资助500元的生活费,还帮他的大哥吴德志在慈溪找了一份工作。
短短几天里,龚学明辗转于贵州台江、雷山两县的学校村寨,逐个实地调查贫困生资料。他忘不了,一位苗家妇女为凑不齐女儿五元的学杂费而泪流满面。
在苗寨白土村,3个结对女生的家长合请的一顿“饯行酒”更让他永生难忘。他在村寨只呆了半天就要匆匆离开,天色已晚,家长们商量着为恩人饯行。可这3户贫寒的人家哪里还有钱置备酒菜呢?3户人家一合计,一户抓了两尾鲤鱼,一户拿出只鸭子,还有一户杀了一直舍不得吃的老母鸡,合起来办了一桌最丰盛的饭菜款待他。他们用苗家人对待客人的最高礼节,眼中含着泪,紧紧拉着他的手唱祝酒歌。面对纯朴、厚道、热情的苗胞,不会喝酒的龚学明一口气喝了3大杯酒。吃完饭,孩子们捧出了自己的礼物:有苗衣、有挎包、有头巾,都是他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龚学明心里想,自己付出的很有限,但苗胞们却回报给他大山一般的情谊。
贵州之行,龚学明和25人结下了助学对子,带去的8000元除路费外,都为孩子们交了学费。这一年,他的助学计划完成数:44名。
在龚学明的帮助下,受助学生读完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有的还结了婚。他们也许并不知道,出手大方的龚叔叔收入有限,花完自己的工资不说,还常常借了钱给他们寄学费。
宁可亏欠家里人,也不失信受助孩子
龚学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辍学经历,让他明白孩子失学的痛苦和知识的重要性。他干过农活,当过油漆工,做过管道活,开过小饭店,也管理过装潢工程。但他并没有因此富裕起来。相反,由于一心扑在助学上,他少有时间好好打理,赖以谋生的工作反倒成了“副业”。
已是隆冬季节了,按照往年的惯例,孩子正等着龚叔叔给他们寄东西。怎么办?摸摸空空的口袋,龚学明抽着3元一包的廉价烟,一筹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