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首创海上搜救社会船舶应急待命制度
【核心提示】
昨天,台州海上搜救中心、台州海事局,对12艘民间船舶船员,进行海上应急搜救技术培训。7月23日,这9艘渔船和3艘社会船被授予“台州辖区海上搜救应急待命船”,这些非专业救援船只将在海上发生紧急事故时加入搜救行动。
民间船舶参与应急抢险,这在我国海上搜救责任区尚属首次。
1个月过去了,这些社会应急船在“麦莎”台风和其他海上事故中发挥重要救援作用,让出海在外的船只多了一分安全感。
自发救援已有10年
8月24日下午,记者登上了位于温岭石塘码头的“浙岭渔运231”船。那是一艘运鱼船,负责把其他渔船上打的鱼从海里拉到码头。此时虽然风平浪静,但坐在驾驶室里的船长江明富,时刻把手机握在手里。
驾驶室里挂着牌子——台州辖区海上搜救应急待命船舶,采访中,江明富不时提到这块牌子给他的责任和荣誉感。
江明富个子不高,皮肤黑黑的,典型的渔民样子。虽然他的船被授牌才1个多月,但他从事海上救援已有10多年了。
“10多年前,我弟弟死在一场海难里,他就是因为救援不及时才走的。我就想,海上常常有危险发生,如果大家都能积极救援,或许能少一些人遇难。”
这么多年里,江明富救过多少人,他已经记不清了。去年15号台风时,有一艘船出了事,船上4个人非常危险。江明富冒着10级大风去搜救,找了一个上午都没结果。这时他看到远处一个小岛好像仍有“动静”,就冒着触礁危险,靠了过去,果然,岛上有两名奄奄一息的船员,江明富立即把人抬到船上。
今年4月下旬,江明富出海回来,一周就施救5次,其中一次是一艘渔船和一艘液化气船相撞,他从下沉的渔船上把16人全部救了上来。
自学医疗急救知识
因为江明富的多次义举,使他在当地有着极好的口碑。江明富的行动被当地政府看在眼里,在寻找海上搜救社会应急船时,他的“浙岭渔运231”想当然地入选了。
授牌才几天,江明富就参与了一次搜救。那是7月下旬,一艘5000吨的运输船行驶时撞了一个不明物体后开始下沉,船上有3人。专业救援船赶过去还需要一段时间,海事局就通知了在事发海域附近的江明富。
江明富以最快速度赶到出事地点,当他把第3个人救起时,出事船彻底沉了下去。现在回想起来,江明富都有些后怕:“再晚来几分钟,人就没了。”
在江明富的船舱里,记者看到比普通船只更多的救生圈、救生衣,还有治心脏病的急救药等等。他说,在海上,如果哪艘船有人得病,他们也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去急救,文化水平不高的他,为此特意去学了一些急救知识。
政府搜救力量不足
台州市海事局副局长叶兴良介绍,台州是海洋大市,每年海上事故险情多达100多起。去年遇险船舶就达46艘,遇险人员304名,特别是雾季和台风季节更是险情高发期,海上搜救任务十分繁重。
台州去年3月制订《海上搜救中心应急事件反应预案》,初步建立搜救运行机制。但通常海面能见度低,风浪大,搜救人员和船只很难找到出事地点,应急待命船普遍在港口,赶到事故现场需要一定时间。而台州各搜救单位的船艇只有12艘,能抗8级风的仅有1艘,速度慢。
2004年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台州辖区发生4起海上事故,由于风大雾浓,大批搜救力量难以及时出海营救,造成20人失踪和死亡。去年台风“云娜”时,搜救力量不足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叶兴良用了“捉襟见肘”来形容。
在专业救援船只缺乏的背景下,台州海事局看到了社会船只的作用。2005年上半年,台州市海上搜救中心共处置海上遇险报警和组织、协调海上搜救行动30次;投入搜救船艇93艘;搜救时间769小时。其中,参与搜救的社会力量船只66艘次,搜救时间547小时。
民间搜救有制度、物质保障
叶兴良说,在工作中,他们发现社会船只特别是渔船一般都靠近主航道,离事故地点比较近,而且一般都有人值班,具备了随时待命的条件。
今年5月起,台州海事局对报名加入搜救工作的30多艘船进行考察,12艘通讯设备齐全、抗风等级较高、船速较快、船主有丰富搜救经验的民间船只入选。
叶兴良说,他们授牌,一方面从制度上保障这些船能够真正应急待命,另一方面也适当建立奖励基金,在年底进行物质奖励,如果效果不错还将增加应急待命船的数量。
同样是救人,授没授牌有什么区别?
江明富说:“以前,我的搜救行为都是自发的,没人给命令,而且也只是在碰上有船才救人,有好多次,因为不知道而错过救人时机。现在不一样了,哪边有险情,离我又比较近,海事局就会通知我,随时可以去救人。”他觉得,授牌是一种很大的光荣。
8月初的“麦莎”台风来临时,椒江有两艘无动力船失去控制,如果被吹到桥边,就有可能把桥冲毁,冲到防洪堤上就更危险。一艘刚被授予应急待命船的拖船,接到命令后,很快赶到出事地点,把两只飘摇的船拖到安全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