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调查
20人中,两人在家做早饭
黄先生住城西,周围500米范围内有高档茶馆、洗脚店,还有个大型超市,就是没有早餐店。
“特别怀念小时候,上学路上买个烧饼油条,喝碗豆浆小馄饨,还有粢米饭团!一个特制的大木桶,整整一桶冒着热气香喷喷的糯米饭,旁边的桌子上再摆一个大脸盆和两个大饭盆,脸盆里放的是油条,饭盆里分别装白糖、榨菜之类的。要一个饭团?一大勺糯米饭在湿毛巾或纱布上摊平,撒上白糖,放上油条,狠狠地捏紧,拿走吧!”黄先生说着就有点陶醉。
可这样的早餐摊点,在如今的杭州城很难寻到,偶尔在城郊接合部有几家小吃店供应“地道”早餐,但卫生却让人担心。要是到市区的知味观等连锁店吃上一顿早饭,费时费钱,除非顺路,否则绝没这个闲心。
记者随机调查的年龄在20-30岁左右的20人中,除两人在家自做早饭外,其余全都外出买早餐。但他们都对目前的早餐供应颇有微辞,主要意见有:正规店太少、价格实在太高,而路边摊卫生差。
●经营调查
既然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杭州早餐市场为何不能蓬勃发展?
早餐店的经营者,有一本难念的经。
清吟街的永昌小吃店,开了快一年,供应鸡蛋煎饼、油炸粽子、豆浆、小馄饨等早点。每天早上七点到八点,是小吃店最热闹的时候,短短一小时有近百人来来往往。胖胖的老板娘说,生意最清淡的夏天,每月也有1500元左右的纯利润,秋冬季,可以超过2000元。
做早餐生意,这对来自丽水缙云的夫妻早就想了,但苦于在市中心找不到合适店面,一直到去年,才在清吟街上找了这两间简陋的房子。两间营业房每间宽不过三米,进深只有两米多,每月房租却要2000元。
像这样的小门面,在城市改造中正逐渐消失。比如,耶稣堂弄本有数个早餐店,但小巷整治之后,门店租金飙升,这些小餐饮店被迫退出。
杭州房租贵,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今年1月1日起,《杭州市服务行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又开始实施,办法严格禁止距离居民楼15米范围内新设餐饮等制造污染、噪声服务项目。开早餐店实在难有合适店面。
“但早餐供需矛盾,又不得不解决。因此,我们鼓励发展配送形式的早餐车模式。”杭州市贸易局副食品管理处副处长许新说。
杭州早在1997年,就把“改善早点供应”列入杭州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同年8月,确立了发展固定门店和推出早点摊车相结合、走大众化早点供应网络的道路,并在市区设置了固定的摊车800余辆。
这800多辆车,当初是给下岗工人经营的,因有利可图,不少早餐车被层层转包,导致管理滞后,卫生、污染、阻碍交通等投诉增加。
2002年,杭州市人大代表提出的早点摊车“退路入室”议案,作为重点督办议案提交市政府。经论证,2003年6月正式实施,借助当年“非典”爆发的时机,半年内压缩了近80%的早餐车,到2004年上半年,800辆餐车全部退出杭城。
●经营突破
30辆早餐车试水杭州
004年上半年,杭州早餐市场一直处于尴尬位置。供需矛盾重新凸现。
作为主管部门的杭州市贸易局,一直在探索新出路———消费者既能吃上便利的、物美价廉的早餐,又能保证食品安全、城市卫生。这种情况下,贸易局和苏州一家经营早餐的公司,进行了商谈。
“我们考察下来,杭州70%至80%的家庭不做早餐,市场很大,让人很难不动心。”苏州这家公司,很快在杭州注册了公司,公司副总经理王琦对杭州充满期待。
获得贸易局支持后,该公司在下城的东新和潮鸣街道推出30辆“便民早餐车”,搞起早餐配送试点。
每天清晨5点,公司把包子、豆浆、粽子、牛奶和粥等送到早餐车,早上9点,公司派人回收未卖完的食品,统一处理。
意红火下岗工人受惠
住在潮鸣街道的孙女士,是个下岗工人,在街道介绍下,加入了这家餐饮公司,负责一个点的早餐车配送销售。
她的早餐车,摆在凤起路红会医院附近的人行道上。餐车里,每格固定摆放一种点心,旁边堆着几个塑料筐,用来放垃圾———其实早餐车产生的垃圾很简单,就是粽子叶。孙女士丈夫,每隔一小时把垃圾桶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