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实施省委、省政府“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战略举措,如滚滚钱江潮。日前,记者采访了湖州大市产学研合作情况,湖州大地上正演绎着一曲科技创新合作的“升级版”。
从“德清模式”起步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州德清电子器材厂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建立了科研生产横向联合。此后,这种经济与科研联合的“德清模式”,便如同和煦的春风迅速地吹遍了湖州大地。
弹指一挥间,曾创造了“德清模式”的德清电子器材厂(现名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公司),在经济与科研联合的滋养下,与二十六研究所、五十五研究所推行股份制合作,共同从事研制生产声表面波滤器和功能晶体材料。由于成功研发出掺镁铌酸锂晶体生长、光存储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技术,实现产业化,前后获得了15项科技成果,申报9项国家专利;实施两项国家“863”计划;获得36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如今,小企业已成为我省晶体材料的一枝独秀,成长为拥有1.68亿元总资产的高新技术企业。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市科技平台越做越大,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湖州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和开放型区域创新的大平台。据统计,全市有3220家(次)企业和全国946所(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达成合作项目2045项,正式签约并实施项目有887项,共投入研发经费814亿元,已有一大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松散型转向紧密型
企业出资上百万元,将研发中心迁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它视为企业人才培养的场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将讲台、实验室搬进车间大显身手,各种专业的硕士、博士生组成小分队到湖州大型企业和乡镇挂职锻炼,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互动的强强联合之网越织越密。从当初简单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方式发展成为有的以科技成果入股,建立一种以“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的建立了成果转让、联合中试和产业化的全程合作关系;有的对企业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合作双方朝着多样化、深层次、全方位、紧密型的方向发展。
在南浔,以浙江洪波线缆股份有限公司为基地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怀揣着5个课题的研发和近10个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的研制任务;在安吉,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和安吉东来天然添加剂公司共建生物制药科技实验基地,研究开发生物以及植物药生产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先后进行了两项国家级项目、14项省级项目的研究开发;在高新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协和华东干细胞基因有限公司、湖州妇保院共建胚胎细胞实验室,启动实验室优先发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力争在3年内建成具有国内同领域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
到目前为止,湖州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的省、市工程研究所、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共计114家。近年来,共研究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项目达327项,其中合作开发196项、引进转化27项、自主开发196项。
高层次迈向规模化
干在实处,率先崛起,围绕这一战略目标,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将大院名校内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创新源为我所用,这已成为湖州上下共同的呼声。
目前,湖州市已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共建“中科院湖州生物技术产业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北师大科学院湖州分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五研究所共建“太极长三角技术发展与产业化中心”等12家创新载体。其中,湖州与浙江大学在技术转化、成果推广、研发中心、产业基地、人才培养等方面实施了全方位合作。在湖州科技创业园设立“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市本级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来鼓劢和支持双方的科技合作。
目前,这种以团队式引进人才、捆绑式开发科技项目、股份制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升级版”正在湖州上演,这些大手笔、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湖州企业的主体作用、高校的生力军作用和科研院所的引领作用将开始在推进自主创新、增强科技竞争力的高平台上“聚集聚变”;也预示着湖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进入实质性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