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驻村医生的作用,有效降低农民看病费用。
目前,开化所有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长年派出2—3名由临床医生和医技人员组成的“驻村医生小组”,通过蹲村、包片,进村入户免费为村民作健康体检。马金中心卫生院院长说:“在体检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患有高血压和高血糖的老人,经及时检查治疗,有效减少了突发脑溢血的危险,大大降低了农民医药费的开支。”
马金镇秧畈村卫生院里,记者遇见了做了十多年驻村医生的邱慧君医生,在她的手头上,有着全村1085人的健康档案。说起村里一些村民病况时,她已经熟悉到不用看档案就能报出哪户人家的谁得了什么病,什么时候来复诊,什么时候需要上门帮助检查身体。
开化县音坑乡卫生院驻村医生在下村巡诊中发现一位名叫程建雄的学生因身体不适在家休息多日,因家境贫寒一直熬着,驻村医生从症状中怀疑他可能得了肝炎,就马上将其送往医院,通过检查,确诊为肝炎,使其得到了及时治疗。小程的母亲对此感动不已:“他爸刚去世,家中还有一个80多岁的奶奶,建成的病若不是驻村医生及时发现,造成大病,我们一家的生活真不知该怎么过啊!”
驻村医生制给农民提供了方便,有效解决了农民“看不起病、看病不方便”的问题,而且也减轻了合作医疗基金的压力,给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据统计,过去开化县卫生院7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平均每个医生一天门诊量只有3.5人,但现在医生人均日门诊量达到10人,短短一年,已有11家乡镇卫生院扭亏为盈。这说明,农民的健康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可持续发展:
去年,浙江日报在对开化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问题上的报道表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持续发展,关键看两条,一是合作医疗的费用总盘子会不会被大规模透支,二看能否稳定地筹集到每年的参保费用。开化是一个山区县,山高路远,每年要挨家挨户从自愿参保农民手中把钱收起来,确实是件麻烦事。
以浙江日报统计的华埠镇数据为例,这个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的大镇,1.4万名农民分布非常广,去年该镇推行合作医疗时,为了动员村民交费,全镇所有干部进村入户,整整忙碌了20多天,人累得筋疲力尽,花费成本也高。菖蒲乡有5600名村民,但外出务工人员就达2300多人,其中,全家外出的就有200多户。有些外出务工的人家,连去几十次都找不到人。为了跟外出务工者联系,乡里光长途电话就打了1000多次。如果年年如此,不但乡镇干部抱怨,农民也不胜其烦。改革收费机制势在必行。
开化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主任告诉我们,开化县所有乡镇都有信用社,多数农户在信用社有账户。于是他们设想能否象电力部门那样,让农民在信用社设立的账户扣缴医疗保障费用,以此来加强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绩效。在调查中,他们发现,90%的农民赞成委托信用社代扣参保资金。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04年,开化县适时制定了《开化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委托农村信用社代扣缴费制度》,愿意委托信用社代扣缴费的,按该办法缴纳;对不愿意的,仍然由乡村干部上门收取。另外,开化县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和农村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上,也做了相应的便民措施。
到目前为止,开化县已有2.3万户农民签订了委托信用社代扣协议,占全县参保农民的35%。此举改变了原来由乡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收缴的方式,大大减轻了工作量,降低了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