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1:马金镇大淤村,叶卫东
记者见到叶卫东时,现在31岁的他正在自己气派的新家院门口种植箭兰做为点缀。新房共有3层,每层2大间98个平方米,屋内地砖明净清爽外墙灰白涂料典雅,很象杭嘉湖一带的乡间别墅。自己是泥水匠,叶卫东说自己的房屋建造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大概在500元每平方,从去年10月起一起造到6月底,一共花费了13万,其中地基是家里的老宅翻建,只交了审批手续费和一些其他费用共1000元。这13万建房费是叶卫东和妻子近10年的积蓄,
叶卫东初中没毕业,16岁起由亲戚带往武汉做泥水工。当时的村里年均人收入还不到1000元,而他在武汉每天便能挣15元。1995年开始,他到杭州当粉刷工,杭州的和睦新村小区、庆春路远洋大厦的工地都呆过,从30元每天的粉刷工干到现在的50元每天,叶卫东每年可以挣下1万5千元左右,由于叶卫东都是跟同村人一群一群的在一起打工,人数多影响大,所以基本上没有碰到过欠薪克扣的情况。叶卫东的老婆在杭州机场路的一家服装厂做裁缝,每年能挣8000到10000元。除去在杭州的生活成本,夫妻俩每年能带回家1万5到2万左右,这样的收入在村里人里算中上。但是造完了这幢房子,叶卫东已一贫如洗,等种完这几棵树,过两周又要踏上外出之路。
叶卫东的女儿5周岁,从8个多月大就由奶奶在老家照顾。叶卫东说,一年到头在外面,很担心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可是没有能力接他们出去,一则在杭州的生活和教育支出太大;二则自己和老婆的工作都是玩命的干,尤其是老婆,一天至少做10个小时的工,根本没有体力来照顾小孩。老人和小孩在老家,每个月没有太多花销,一年2000-3000元的生活支出顶够了。问及有没有可能回村来办个厂或者经商,他摇了摇头,我们这里什么都没有,建材企业有那么几家市场就饱和了,自己在城里打工也只是低级工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甚至不认识什么人,除了种田想不好回家能做什么。而纯靠种田,维持生计都很难。重新外出再打一份泥水工是惟一的选择。
标本2:马金镇大淤村,叶东升老人,70岁
记者是被叶东升那大眼睛的孙子、5岁的小乔辉吸引到他家里的。也是3层的小楼,每层有100个平方,淡黄色的外墙,楼顶还有不锈钢球形的避雷针,可说是村里最漂亮的房子了。可是当记者夸起房子的漂亮时,70岁的叶大伯脸上却没有什么笑容,他说这房子是小儿子3年前就造好的,花了12万多,到现在还欠着4万块钱。为了还钱,小儿子和儿媳妇一直在义乌打工,家里老小田地全都管不上了,一年难得回来一次。
一旁的叶大妈61岁,她告诉记者,孙女1岁半起、孙子4个月起,就全都由她带大,如今孙女已13岁,孙子5岁,她精力已经快吃不消了。家里还有3亩农田,也是靠二老边带孩子边忙中耕作的。叶大伯的小儿子叫叶军红,在义乌做木匠,有活时每天能有50元的收入,但木匠活时断时续,一年有1万左右的收入也就不错了。媳妇在义乌一家玩具厂的食堂里做厨师,每月600元,但基本没有休息日。孙子一年难得见妈妈一面,这不暑假到了,大一点的孙女一放假赶紧到义乌看妈妈去了。叶大妈说,两个老人都不识字,孙女读书他们一点没法管,就是有吃有穿能把孩子安顿好就万幸了。
交谈中,小乔辉瞪着大眼睛一直看着我,我问他,“你想妈妈吗?”他点了点头,再问她“你记得她长什么样吗?”他摇摇头又点点头。由于村里没有幼儿园,上学得去隔壁村,小乔辉还没受过任何的教育,也不会背任何的古诗儿歌。小乔辉衣食无忧,但他的衣服缺了2个扣,奶奶说眼睛不好使没有缝;他没吃过巧克力,记者送给他的巧克力他说很好吃。在开化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孩子形成了一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留守大军”。小乔辉和姐姐,便是这留守大军里的成员。
叶大伯有2个女儿2个儿子,大儿子在开化县城做木匠,大儿媳没有工作,就在开化城里租着民房过日子,家里只有两间破旧的老平房;大女儿嫁到同镇的金田村,女婿在义乌做油漆工;小女儿嫁到龙田镇,小女婿在杭州做泥工;两个女儿则在家带孩子。言谈中,老人觉得子女们还算过得去,都有活干有饭吃都造起了房子。他说他最担心的事情是:村里不断批地基造新房,农田越来越少了;他最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爱种田的人越来越没有钱。
聊天中,意外的遇到了叶大伯的小儿子叶军红,他说现在义乌外来打工的人太多,他的木匠技术活儿又没有特别的,木匠活不好找。因为好多天没有事情做,他便回家来看看。
记者问他,有没有可能利用本地的林木资源做些生意。他讷讷的说了几个原因,一是开化虽是林业大县,但以生态农业为主,每年砍伐量非常有限;其二,象村支书提倡发展的苗木培植产业,他又没有资金来投入;其三,外来的木材加工,比如家具、板材厂也不可来马金发展,因为开化整体交通不便,而此类型产业运输成本比较大。
标本3:马金镇秧坂村3个妇女
妇女A:女儿7个月大,丈夫在江苏江阴化纤厂打工,已2年,印染工人,每年收入1万元
妇女B:儿子10个月大,丈夫在上海及郊县做油漆及五金装潢,近2年,年收入1-2万元
妇女C:怀孕,丈夫在杭州做建筑工人,已1年,年收入1万元左右
留在乡村的妇女基本上无收入,一般只带孩子和操持田地耕种。近两年,秧坂村投入100万开展村道和渠道建设,由于砂石来自本土自采,100万元基本用于劳动力成本,村里的老人和妇女参加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即砂石采集、搬输、修路,获取了一部分收入。
标本4:马金镇秧坂村木器厂周老板
马金镇唯一的一家木器厂,占地3000平方米的厂房,15个工人,主要生产用于建筑工地用的板材、门档以及成品杉板门、窗。每年产值40万左右。
虽是镇上唯一的木器厂,但3年来周老板的经营规模未有任何扩展。他认为主要有3个因素限制了发展:1、原料的限制,作为生态农业县,开化林木资源有限,马金也一样,每年可供采伐量趋少;2、进价高。由于第一条因素的存在,导致的问题;3、市场不够规范,有些工地不讲信誉,一旦拿不到货款功亏一馈。因此不敢随便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