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的话
支书1:大淤村支书叶友忠
大淤在马金镇属于数一数二的先进村,是开化仅有的2个省级小康示范村之一。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近6000元。村里崭新气派的小楼比比皆是。叶友忠认为大淤村的优势在于:1、交通相对便利,205国道从村中穿过,路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开化只有此一条公路,是开化到淳安千岛湖、安徽黄山的必经之路;离马金镇只有2里路。2、原本有部分工业基础,有几家水泥预制厂、空心砖厂等建材企业存在。3、依托交通和环境,公路沿线有中石化的加油站、饭店及几家商店。此外还有就是:村中基本上所有的壮劳力都在外打工,赚来的钱都拿回乡造房子或者存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供需拉动。叶友忠本人做过建筑承包,办运空心砖厂。目前,他认为绿化苗木的培植是村中的一个经济增长点。优势:一是本地的林木资源和气侯特点,二是城市绿化苗木需求高涨,不愁市场。劣势:一是绿化苗木产出期长(需3-5年),资金周转慢;二是资金压力,寻求不到投资人,也无法取得贷款。
从去年起,叶友忠自己承包了一百多亩山地进行培植,村里有三五户人家跟着他在进行大胆尝试。已有苗木种类7、80种,其中不乏传统珍稀苗木。
(在线记者提出,愿为大淤村的苗木销售市场的寻求和扩大做出具体的帮助。)
支书2:秧坂村支书余书记
曾任马金镇工业企业办公室负责人,主动回乡领导秧坂村走富强之路,已任秧坂村支书8年。
记者问他,“这么多年的基层工作中,为什么就没有办法找到一条让秧坂致富的路子?”或许这个问题太尖锐和复杂,他觉得有些可笑又有些无奈,他说,“人家有的,比如交通的便利、强大的资金,我们这里没有。人家没有的,比如丰富的资源和矿产,我们更加没有。”他说,“能干的人,赚到大钱的人,基本不打算回来了,而是把老婆孩子接出去;不能干的人,留在这里更不能有什么推动作用。”
四、问题
劳务输出就像一根杠杆,正在撬动着开化的经济,外出打工才能过上好日子,已是开化农民认准的“硬道理”。当地曾流行这样一个说法,“出动一人,脱贫一户;外出一片,带富一方。”
从目前情况看,出去一人,确实脱贫了一户,但外出一片,真的带富了一方吗?
外出挣钱,然后回家盖新房,再结婚生子,再一个人(或者带上妻子)出去打工……在走访不少有人外出务工的家庭后,发现这样的模式,几乎是村里人必须遵从的模版,而这样发展的后果,是没有壮劳力在农村安居从事农业、甚至乏人带着资金回来创业。
开化县农办统计,开化有8.2万人外出务工,去年带回10亿元收入。然而这10亿元的收入,大多沉寂幢幢外表气派的农家楼房和银行存款里,并未催生多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济。为什么没有真正的带富一方,当地为什么又发展不起工业和其他产业呢。综合调查的样本,无外这样几个因素:
1、是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普遍较差,投资成本大。开化县是纯山区,山地占了全县总面积的88%以上,耕地分布散,大田坂少,地处高山的“山坞田”居多,水利灌溉、田间耕种等极为不便。由于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使土地整理项目投资成本增加,为村集体开发经济农业新项目带来了难度。
2、交通不便,资源贫乏,对外来资金和市场缺乏吸引力。
3、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筹措难。因此,工业和其他产业投资项目启动资金难以落实,尤其是建设大项目方面实力不济,错失机遇。
4、目前开化县农民外出主要靠“血缘,人缘、地缘”等关系,亲朋好友介绍,家庭成员带领,本地外出人员的示范以及自行外出闯世界等方式,外出打工的产业单一,技术含量较低。不仅个人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对本土经济也没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和市场带动。
5、农民知识层次不一。有此项目发展实施中因村级认识不到位和无法统一,导致建设进度不快或无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