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本版从今天起推出“‘循环’的故事”栏目,沿着那些发展循环经济先行者的脚步,讲述他们的喜忧故事,介绍他们的经验、教训,供大家参考。
在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村民杨生观养了300头猪,这是他一年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过去最让他头痛的事,就是这些生猪排泄物的处理问题,晴天恶臭熏天,雨天粪水四溢。
现在,他的养猪场定期有人来清走猪粪,家里也用上了利用猪尿和冲洗污水制出的沼气。虽然每年要花5000元来为猪粪污染“买单”,但杨生观说:“送走了污染,换来了清洁的环境和能源,这个钱掏得值!”
竹林村的猪粪污染曾经是最让人头痛的难题。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生猪养殖中心,年出栏规模达30万头。每天全村要产生200吨猪粪,1300吨左右的猪尿及冲洗水。村党支部书记胡文庆说:“分散型、高密度的生猪养殖模式给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一些村民指着村中的小河告诉记者,除了一小部分猪粪挑到田里做肥料,过去村里的猪粪和冲猪圈水都排放到小河里,猪粪把河道都堵塞了,臭得不得了。“往河里扔一根火柴,河面上就能烧起来!”
事实上,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竹林村,整个嘉兴地区都已被猪粪污染问题困扰多年。嘉兴农经局统计资料显示,去年嘉兴全市共养生猪722万头,出栏460万头。据调查统计,每年有20万吨畜禽粪便和200万吨棚舍冲洗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
嘉兴市农经局副局长李海明说,生猪养殖是当地农民的一大增收门路,但一头猪的排泄物相当于一个人的7倍,环境承载压力不堪重负。水环境总磷、总氮含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大量禽畜粪便被直排河道。
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摆在嘉兴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多年来,嘉兴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终于找到一条化“污”为“肥”、化“废”为“宝”、化“害”为“利”的防治之路。
鄢太平是来自台湾的投资者。在别人眼中臭不可闻的猪粪,在他眼中却是上好的有机肥原料。正是看中了嘉兴集中的猪粪资源,他与政府部门合作,专门从事猪粪的收集处理。记者在竹林村猪粪收集处理中心看到,村猪粪收集队收集来的猪粪,加入锯末、菌种后堆积发酵,再研磨成颗粒。记者抓起一把,在手心还有点温热,闻一闻也没有臭味。这样的有机肥,可根据客户的需要添加各种有效肥分,在市场上卖到七八百元一吨。类似的猪粪处理中心,目前在嘉兴已经建成18个,年产有机肥10万吨。
猪尿和污水被沼气池通通“吃进”。南湖区余新镇余西村8组平传兴家院子里就建了一个全封闭式的沼气池,紧靠猪圈和厕所。虽然猪圈里养了200多头猪,但房前屋后没有了四处流淌的猪粪污水,过去堆满柴草、又脏又乱的厨房也由于用上了沼气而变得干净整洁。
沼气建设工程不但能处理畜禽粪便,使农民得到洁净的生活能源,而且还能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生态链。由于沼液、沼渣都是高效的有机肥,因此,农民直接把沼渣、沼液管网铺到田头,龙头一开,沼渣、沼液就可流到田里作肥料。将沼液喷洒在农作物的叶面上,还可以减少病虫害。据了解,嘉兴市一年使用沼液的农作物面积达到5万亩,就可节约化肥1500吨。
除此以外,沼气池处理不完的污水可通过人工湿地“消化吸收”。南湖区余新镇余南村密密麻麻种着一片美人蕉和兰花草。这200平方米污水处理池设计很简单,层层铺上大鹅卵石、小鹅卵石、粗沙和细沙,美人蕉和兰花就栽在沙土上。利用鹅卵石表面上长出的微生物来吸附污水中的污染物,再用植物发达的根系来吸收微生物,污水通过管道进入池中,再通过管道排出的,就是达标的清水了。附近的村民说,这既是一个环境净化器,又是一处绿色景观。
随着猪粪污染防治工作初见成效,竹林村又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