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我国在酱腌菜等13种食品企业中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被其它企业“吃”掉总是件无奈的事。然而,从今年5月以来,萧山的一些酱菜加工企业却纷纷“投奔”龙头企业,主动要求走兼并合作之路。据区农办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4家企业被兼并,有20家企业正在洽谈中,涉及东片7个镇。这一切,缘于国家启动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简称QS)。
QS认证:酱菜进入市场要先获“通行证”
以萝卜干为主导的酱菜,是萧山有名的“土特产”,受到各地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生产“土特产”的众多企业正面临一场“生死劫”:到明年下半年,如果没有获得QS标志,一些企业生产的萧山“土特产”将被全国各大市场拒之门外。
据悉,2001年,针对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的情况,国家启动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2002年8月,我国首先在老五类食品: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生产企业中启动QS认证。之后,又在肉制品、调味品、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等十类食品生产企业中实施。从2005年1月1日开始,QS认证“进入”酱腌菜、蜜饯、炒货、黄酒、蛋制品等十三类食品生产企业,并规定:到明年下半年,凡是被纳入无证(QS认证)查处目录的食品企业,都将被质监部门强制停产和销售。
是否通过QS认证,将成为食品生产企业生与死的分水岭。萧山的酱腌菜行业面临洗牌。
萧山酱菜业现实:不少企业难过QS关
QS认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生产许可证制度;二是强制检验制度;三是QS标志制度,即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必须标上由英文(QualitySafety)字头“QS”和“质量安全”中文字样组成的QS标志。
从这些程序和要求来看,要得到QS标志,必须有规范的生产和管理制度,有达标的生产设施和工艺。而目前我区的酱菜生产企业不少是作坊式、家庭式、粗放型管理,有的仅用几个水泥槽、数只水缸就开始制作生产了,许多企业都不具备全封闭的消毒环境。
面对严格的QS认证这道高门槛,资金实力不足、管理水平较低的酱菜小作坊要生存,必须进行改造。
政府出招:多项政策推动企业兼并合作
萧山的蔬菜加工业点多面广,仅酱菜企业就有138家。它们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作用明显。仅萝卜干一项,我区每年种植萝卜10万亩、加工萝卜干40多万吨,毛收入达两亿元,10万农民从中受益。
面对QS认证这一现实,区农办与有关部门紧密协作,一方面发动企业加快QS认证,另一方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寻求对策。今年5月,区农办、区财政局印发了《关于鼓励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权兼并、生产合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多项激励政策,鼓励酱菜企业走兼并合作之路:每收购兼并或股份合作并入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兼并合作后企业固定资产达到300万元以上,并达到有关规定的,奖励兼并方4—6万元,被收购兼并方3—5万元;实行租赁的,奖租赁方3—5万元,被租赁方2—4万元。实行兼并合作后的企业技改投入,享受区级农业龙头企业贴息政策。
酱菜作坊:寻求“靠山”做大做强
今年5月以来,萧山一些酱菜加工企业纷纷“投奔”龙头企业,主动要求兼并合作。
红界酱菜加工企业,与党山开元蔬菜食品有限公司“攀上了亲”。“开元蔬菜”以70万元收购“红界酱菜”,后者成为前者的分公司。兼并后,双方优势互补,公司新增基地面积500多亩,开发出口产品2只,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开元蔬菜”的沈兴法总经理透露,公司年销售额预计可达到2700万元,比兼并前两企业销售总额增加500万元。
规模不大的萧山钱潮蔬菜酱品厂,这几年也一直没有空间进行技术改造,设备陈旧,人才缺乏。今年6月,“钱潮蔬菜”与河庄蔬菜酱品公司达成了兼并意向。“钱潮蔬菜”成为原料收购和粗加工基地,两家企业合并后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
“宏达”与“围中”合作,“开源”与“志龙”握手。目前,已完成兼并合作的4家企业均已申请QS认证。义蓬、河庄、益农、衙前、坎山、靖江、党山的20家酱菜企业也都在与意向中的合作伙伴进行洽谈。
据了解,萧山目前上规模的酱菜企业有30多家,其中加工出口企业20余家。今年有15家企业在筹备新上水浴式高温杀菌设备,此举将有效解决产品防腐剂超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