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沈宏康
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解放区之一,它在全国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个决策性电报
1941年皖南事变后,鉴于新的形势变化,2月1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对新四军在华中作战的战略部署作了新的安排,明确指出:“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地区创立的游击根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作基础,中原局应注意指导上海党。”中央这个电报明确提到“沪杭甬三角地区”是“一战略基地”。
正在此时,1941年4月19日日军攻陷镇海,4月30日,毛泽东、朱德给在苏北的刘少奇、陈毅发出第二个电报,说:“4月23日敌占宁波、奉化、温州、福州,如系久占,你们应注意组织该地区游击战争……从吴淞经上海、杭州、宁波直至福州,可以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并指出此区“大有发展前途。”
江南区党委书记和新四军六师师长震林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之战略决策,指示路南特委和浦东工委派出武装南渡浙东三北敌后,1941年10月建立浙东军分会,“力争把抗日游击区建设成为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6月15日,他致电陈毅、张云逸并报中央时又指出:“余姚地区武装,目前应迅速向四明山区域发展,求得一个宽广的游击根据地。”
三支力量开辟浙东
第一支是路南特委顾德领导的浦东工委派出的武装900人,分七批,从1941年5月10日南渡三北:姚北、慈北、镇北;第二支是浙东宁绍地方党在浙东沦陷后组建的四支武装:镇海江南独立中队、鄞西林大队、余姚四明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定海的五大队,约有500人,先后编入三北游击司令部,当然后来还有金萧支队和淞沪支队;第三支是从1942年6月开始至1943年,由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一师派来的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等300余位党、军、政、财、文、军工、卫生等重要干部。三支力量团结在一起,1942年7月、8月经华中局批准,建立了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统一领导浙东敌后党、军工作,经四年艰苦奋斗,到1945年9月奉命北撤时,已发展到15000人左右(含地方党政干部)。
四块地区
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首先开辟的是三北地区,然后是四明、金萧地区,还包括三东(奉化、鄞东、镇东及定海东部)游击区。
三北地区。包括原镇北、慈北、姚北、虞北沿海平原,杭州湾南岸,杭甬要道横贯其间,与四明山相依。这块地区从大革命时候起就有盐民运动、农民运动,有相当的党群基础,人口稠密,集镇较多,比较富庶。沦陷后,日寇横行,土匪作歹,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我党武装南渡三北、抗击日寇,屡打胜仗,再加纪律严明,统战政策运用得好,人民非常拥护,在地方党帮助下,建立了办事处等政权雏形。所以1942年12月15日,浙东区党委明确肯定:“三北是我们坚持斗争的中心战略支点,是我党我军向南发展的跳板,是我今后向南主要依托,是控制沿海沿江与甬杭等重要城市的前哨阵地,它有丰富的物资资源供给我抗日之用。”
四明地区。横跨余姚、慈溪、鄞县、奉化、新昌、嵊县、上虞七个县。这里山岭重叠,是敌伪统治势力比较薄弱地区,有党和群众的良好基础。而且连接三北和金萧,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谭震林一再强调要向四明地区发展,以“求得一个宽广的游击根据地。”1941年10月,谭启龙、何克希根据区党委“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方针,率部队开辟四明山慈南地区。1943年4月,攻克梁弄,后虽一度退出,但1944年秋重又进驻梁弄,梁弄遂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会稽地区后称金萧地区。以诸暨、浦江、义乌为中心,有较强的地下党和群众基础,范围涉及浙赣路东西两侧和富春江以东的萧山、绍兴、金华、永康一部分地区,嵊县、新昌和四明地区相连。沦陷之后绍属地方党以诸暨为中心,成立了100多人的八乡联队抗日武装。1942年6月,南进支队到达金萧地区后,与绍属地方党一起,树起抗日大旗,重创日军,后来成立金萧支队,一直到抗战胜利前,浙赣路路东路西以诸暨为中心的金萧地区是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块重要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