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何况是还有利用价值的旧设备。正是嗅出了其中的商机,萧山区一些农民在衙前为旧纺织设备找“婆家”,从中淘到了金。
转让旧设备的中介商
纺织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噪音小、用工省、质量好”的纺织新设备不断登场。拿衙前来说,1998年底,衙前全镇有梭、无梭织机的统计数量分别为2514台和1504台。到1999年底,有梭和无梭织机统计的总量一增一减,已转变为1175台和2376台,可见纺织设备更新速度之快。到目前,该镇已彻底告别了有梭织机,各类无梭纺织机达到1.2万多台,其中,国内领先的先进喷气织机超过2600台。
衙前山南富村农民施伟林正是从中看到了商机,于1997年起,他就开起店面从事起了旧纺织设备的交易服务,源源不断地把旧纺织织机介绍到纺织行业起步相对较晚的地区,把生意做到了全国。而施伟林则从中赚取“牵线搭桥费”。有时,他们也垫上定金,先把旧设备买下来,然后通过自己的网络和信息优势再推销出去。
靖江镇的一袁姓农民刚开始在家里从事旧设备交易服务,考虑到衙前地处萧绍地区纺织行业中心的有利条件,于2003年到衙前开了店面。
在衙前,目前共有6家从事旧纺织机交易的店面,各有侧重。
据施伟林介绍:干这行,关键看眼光,能准确把握旧设备的需求行情。施伟林说:“这行当吃的是一口信息饭,挣一点信息费。”2004年,经施伟林牵线卖出去的旧纺织设备有将近500台。
打探旧设备的信息员
那么,旧纺织设备买卖信息从哪里来?除了中介店老板自己打听外,衙前本地和周边镇的一些农民成了打探信息的“主力军”。他们专门四处打听旧设备的出售信息,然后把它们提供给有店面的中介,生意成交后,店面老板按交易情况,支付他们几十元甚至上千元不等的信息费。
9月4日上午我们与施伟林交谈时,靖江镇一跑旧设备信息的农民就给施伟林打来电话报告:靖江镇某纺织企业有20多台旧剑杆织机正在出售。
一个信息员有时一天要跑10多家企业。有时,农民信息员也不通过中介,自己直接充当“红娘”。也有的农民信息员“升级”成了中介商。瓜沥、衙前四个农民信息员就合伙租了一间店面,既当信息员,又干中介,还兼搬运工。
据了解,20多年前,由于通讯和交通不发达,一些外地客户到衙前买布料时,苦于人生地不熟,衙前和周边一些农民开始用自行车载客,跟城里三轮车夫一样,挣一点运输费。后来因形势发展,以及对当地情况越来越了解,有的“车夫”于是成了为客户提供各类信息的信息员。
运输旧设备的专业队
纺织旧设备买卖成交后,怎么把这些“庞然大物”抬上“花轿”呢?不用急。衙前凤凰村有个主要从事旧纺织机搬运的农民运输队。这支队伍有十二三个人,年纪都在40岁以上。
凤凰村村干部沃关良介绍,1987年前后,凤凰村成立了一个衙前搬运队。由于种种原因,衙前搬运队于1998年解散。
从集体搬运队下岗后,搬运工们发现:当地纺织企业设备更新换代很快,有的纺织机因为体积大、进出空间受限制等缘故,叉车等机械搬运设备派不上用场。于是,他们重操旧业,当上了个体搬运工。据了解,最多的时候,他们一人一天能挣300—400元,抵得上在村搬运队一个月的工资。因此,附近村也有人加入进来,搬运工队伍也一度“膨胀”到20人。人手不够时,他们还要临时到外面请帮手。
平时,搬运工们就在村委办公楼前的一个门市部里等生意,没有活干就算休息。空闲的时候,他们也承接扛丝、搬布等搬运活。为减轻劳动强度,搬运工们自备了三脚架、千斤顶、扳手等工具。
旧纺织机交易中介的产生,大大拓展了搬运队的业务范围,本省内不用说,安徽、重庆、太原、北京、沈阳等很多地方也都留下了衙前农民搬运工的足迹。搬运工翁国强说:“哪里有活干,我们就到哪里。”
“希望纺织行情好,企业不断换设备,这样,我们的生意才有得做。”这是在旧纺织设备里淘金人共同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