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汉”成功挽救40人的生命
访我省最大早期胃癌诊断与治疗标准科研课题牵头人潘文胜
“我是个流浪汉,这是我所有的家产。”初见潘文胜在他布置简朴的办公室,他抱来一大摞重十来斤的资料。“对别人而言,可能是一堆废纸,但对于我却是无价之宝!”
潘文胜从2003年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早期胃癌的研究。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目前国外可达60%,而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大约为4.1%。潘文胜认为国外很多沿用的日本标准太繁琐,不适合中国国情。若能够制定出一整套更加具体标准、严谨科学的诊治标准,就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尽管潘文胜研究的标准还没有成型,但这套雏形中的“救命公式”已经凸显出了极大的威力——从2004年至今,它已经成功地挽救了40人的生命。
煎熬中历练斗志
只有磨难和痛苦,才是通向光明之门的必经之路,凤凰涅槃,伴随着阵痛。和不少学有所成留学归国的知识青年一样,因为种种主客观的原因,有些在国外能娴熟运用的技术,在国内未必能够得到最好的施展,潘文胜在回国后也体会到了这一点。
“这样的痛苦大概持续了半年,这半年里,感受最深的就是有‘一堵墙’挡在我面前,我必须要用行动证明自己,这是对科学和先进技术的尊重。”潘文胜告诉记者,由于有关诊治早期胃癌的统一标准在国内还处于空白,要填补这份空白就意味着对传统诊治方法的颠覆。在国内的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前提下,潘文胜的诊治方法是否合理科学;他提出的诊治标准是否能得到同行的认可?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
“我能做的只有踏踏实实做,让事实说话。”在浙医二院病理科主任陈丽荣以及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刘颖斌的热心帮助下,潘文胜一次次的试验结果、一次次的临床诊治表明,他是有真才实学的。“最终大家还是肯定了我的研究成果,我很高兴,但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压力更大了。”
感恩者报答天下
潘文胜把感恩视为人格的力量。“我出生在台州仙居的一个小山村,一路走到今天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不光在我的学术研究上,还包括为人处事上,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去报答他们。”潘文胜言语中表露出极大的诚恳。
潘文胜预言,今后新技术得到社会普及,早期胃癌检出率会明显提高,肠癌五年生存率也会明显提高。按照目前中晚期癌手术后进行化疗,平均费用要10万至15万元,而且病人身心痛苦。早期诊断治疗只需数千元即可,并且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对病人、家属、社会都是非常有利,社会效益明显增长。“英年早逝的王均瑶先生,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他将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潘文胜说,“我现在最开心的时候,就是亲自检查出一个早期胃癌患者,这就意味着,我又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
潘文胜有时候也会感到巨大的压力,每当这个时候他就想去爬山,那是一种攀登的感觉,征服的感觉,这让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
人物介绍
潘文胜,浙医二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留学日本的医学博士、博士后。在日本期间,师从多位著名消化病专家。有关早期胃癌生长模式及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成果被登在国际上公认的SCI杂志上。目前专业特长,对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经验。擅长早期食道癌、胃癌、大肠癌的内镜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