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一年中秋夜,又是一袭明朗月。圆月仿佛有一股奇特的力量,不论你在何方,在它的照耀下都会燃烧起浓浓的感情。
昨夜的月亮特别暖,也许因为暖秋,也许因为城市。华灯初上时,大街上的繁忙不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团圆。觥筹交措,不再是为了一笔生意,而是为了白发的父母,健康长寿。嬉笑怒骂,不再为了自我展现,而是为了朋友,真诚的祝福。
昨夜,我们的记者走入杭州的各个角落,在那里记录下了圆月之夜上演的人间幸福。
就和老公一起守飞机
地点:浙空军某部导航台
记录人:孙连兴颜新文王绍斌
记者走进了方圆几公里没有人烟的导航台。在几间低矮的平房前,一大一小两个人正踢着正步。一见到记者,身穿空军制式衬衣的军人转过身,冲着身后学踢正步的一个五六岁大的小孩下达了:“立停、稍息!”的口令。见有生人来访,孩子一转身钻进了一间半开着门的房子里。
闲谈中记者了解到,当兵14年的熊小文,从江西永修县入伍后,是这个导航台的台长,空军三级士官军衔。在他的手下,满打满算有两个不穿军装的“兵”,一个是妻子罗荣芳,还有一个就是6岁的儿子熊磊。在部队,这个导航台有个亲切的称呼,叫做“夫妻台”。导航台虽小,可担负的任务十分繁重,每天除了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外,还担负着保障驻浙空军某部的飞行训练,以及为过往民航飞机的导航。
熊小文是一台之长,对手下的两个“兵”要求非常严,值勤、巡线,都以一个战士的标准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昨天是中秋,连队开完会,他就将有关节日战备任务向妻、子传达。
午饭后,熊小文一家更是没有休息,放下筷子,小文便拿着图纸来到一台设备前,闷着头专心研究。
为了过“中秋”,妻子小罗特意炒了几个好菜。没想到吃晚饭时,一家人刚拿起筷子,上级就给他们下达了紧急开机保障飞行的战斗命令,熊小文立即放下筷子,转身就往机房跑。20分钟后,战备任务结束。此时,虽已日暮西山,但月亮仍旧迟迟没有露头,在等待的时间里,熊小文注视着远方的高楼,内心涌动着对妻儿的愧疚之情。
6年前的春天,为了支持丈夫扎根军营,怀孕5个月的小罗,从老家来到这个小小的导航台。6岁的小熊磊生在导航台,长在导航台。由于导航台离周围的村庄比较远,加之父母常年担负导航台值班脱不开身,小熊磊长这么大了,几乎没见过几个外人。陪伴他的,只有信号不清的电视机和院子里的两条小狗。因为导航台不能离人,熊小文一家已连续6年没有一起出过门、上过街。
封冻的心和月亮一起敞开
地点:杭州小营巷街道
记录人:韩兢
黄伟(化名)今天终于愿意和父母一起吃饭了。这个消息足以让“阳光使者”邱芳妍雀跃了。
半年前,那个封闭,不愿意接触任何事物的黄伟到外婆家,整个晚上,他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像一个木头人一样。在6月份的时候,他开始接受“阳光使者”的帮助。昨天中秋夜,他居然主动提出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姨父家吃饭。
爸爸妈妈,仍然要很晚才回家,一个在必胜客打工,一个在社区做保安,他们两个根本没有时间为黄伟做一顿饭。姨父家人多,热闹,和他们家里的冷清是不能比的。一家人,特别是姨父对黄伟特别好。昨天,黄伟为他准备了最爱吃的酸菜黑鱼,让他坐在自己的身边,和他谈谈喜爱的篮球。父母仍然话不多,不太敢过多询问孩子的事情,就是不停地向亲戚朋友介绍黄伟的康复,夸赞阳光使者的功劳。
半年来,黄伟改变大了。黄伟的头发很长了,做妈妈的对他说,可以去剪头了。话说完,黄伟转身就走了。妈妈以为他又不理睬。但第二天,黄伟跑过来,问她讨了2元钱,“干吗?”妈妈问,他说,“去理发。”他开始吃妈妈为他做的早饭了。鸡蛋煎饼、稀饭、油条……妈妈做什么他就吃什么。妈妈高兴着,他也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融化了。
在聊天室过把家乡瘾
地点:杭州兴隆路20号望江街道外来人口公寓
记录人:孙晶晶
走进303室,冷冷清清。八个人的房间只有两个人在寝室休息,其余人都去上班了。
“这是我在杭州过的第二个中秋节了”去年中秋节正值工作日,梁宝华和同事下班之后,一起去外面吃了顿饭。今年的中秋节恰逢周末,不用上班的他却遭遇到没有人陪的尴尬。昨天的中秋节,他去了一个朋友的公司上网。平时不太上网聊天的他竟然鬼使神差地进入了巢湖聊天室。“也许今天是中秋节想家的缘故吧,进家乡的聊天室也能过把想家的瘾。”他感慨地说。
在虚拟的世界里,梁宝华和家乡人说着家乡话,伤感悄悄地漫上心头。他想起了小时候和父母、姐姐一起过中秋节的情景:明晃晃的圆月高悬空中,银色的月光轻轻拂过打谷场,如画一般。一家四口在谷场上干活,父亲拭去额头上的汗,对他说:“今天中秋节,回家拿几个月饼吧!”此时的他总是很开心,因为可以不用干活,偷懒片刻。他一路小跑回家,奶奶把直径约15厘米的大月饼切成四块,用洗米的铁篮子装好,让他带去。一家四口人,坐在草堆上,吃着夹杂着冰糖的手工月饼,赏着明月,很是惬意。
想到这里,梁宝华轻点对话框右上角上的关闭键,离开聊天室,暗暗许愿:“明年有时间,一定回家过中秋节。”
志愿者背着她走向人群
地点: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记录人:陈伟利陈碧红
这一天,虽然已是秋天,但有些闷热。傍晚5点,在宁静但寂寥的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里,住了三年的梅特小朋友扎起了两个辫子,穿上自己最喜欢的绿色短袖。每年中秋,杭州都有很多志愿者来看他们,为此她要让自己漂漂亮亮的。
坐在台下,梅特很兴奋,平时的生活对于16岁的她来说,真是太安静了。“看到这么多人,好开心”,随着台上唱响《甜蜜蜜》,她也开心地哼了起来。
突然整个空间只剩下一个声音,台上只有28岁的王玲坐在轮椅上专心地唱着《后来》,而100多名福利院的老人小孩安静的连呼吸声也听不见了。没一会儿,后面开始“骚动”起来。远远地,我看到几位穿着红色衣服的志愿者背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往人群中走。
我走到后面,刚放下来的老奶奶眼角已经湿润。原来,89岁的冯奶奶由于腿脚不方便,平时不下楼的。昨天晚上,当志愿者敲开她的门时,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口看着窗外的景物。“我不知道今天是中秋节,只是很想到外面走走,没想到志愿者二话没说就把我背到这儿来了。”冯奶奶哽咽了,“真的很开心,中秋节能到这儿看节目。”为了让这些福利院的老人给亲戚报个平安,晚上7点多,节目现场拨通冯奶奶妹妹的电话,她打给了83岁的妹妹:“我在这儿很好,我们有空两个人一起去台北看看91岁的哥哥,希望三姐妹还能聚在一起!”说完,她的手有些颤抖。
昨晚8点多,月亮很圆,福利院每个人的脸上也都挂满笑容。
空了九年的凳子等到主人
地点:杭州蒋村
记录人:毛帅苗丽娜
九年了,一直留学在外的王美(化名)梦里都是全家人围在圆桌旁,而看着面前的红烧蹄膀、排骨炖萝卜、大闸蟹……,终于梦想成真。
“我已经有八九年没和家里人一起过中秋节了。”王美说这话时有些泛酸了。从十四岁开始,她就一直在外面念书。王美还记得,刚去香港时,她只是十四岁的小姑娘,人生地不熟,几乎不敢和人说话。每年中秋节,她下了课后都是一个人形影相吊地回到住处,哽咽着给家里打电话。
爸爸听了心疼,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告诉她,家里给你留着位子呢!从此,这就成了她家里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到中秋节,家里餐桌上总有一个空位子,代表在外漂泊王美。
后来王美陆续认识了许多朋友。中秋节不再寂寞,她常常和一些香港朋友聚在一起,赏月亮,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过去的中国月饼,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吃着吃着,就忍不住在异国他乡的月色下,一起抱头痛哭,为着对家的思念,也为在外求学漂泊的不易与辛酸。
昨天,家里这把空了九年的椅子,终于等到了它的主人。小美快乐极了,她一直都舍不得离开这把椅子,嘴里也时刻塞得满满的,一会儿榨菜月饼,一会儿螃蟹,一会儿新疆葡萄……
窗外,一轮明月正冉冉升起,月光洒落在院前的墙根下,吃完饭,全家人围坐在放满水果的石桌前,偶然还能听见蟋蟀的叫声。全家人谈笑风生,谈起杭州这些年来的变化,谈起王美在外面的见闻等。而王美累了,趁着喝过葡萄酒的朦胧,枕着妈妈的腿渐渐入睡了。
杭州的中秋夜寄到中非
地点:杭州潮鸣小区祥龙阁
记录人:林贤飞叶玉跃
一岁半的琪琪,一开口就会叫“爸爸”。妈妈是“爸爸”,爸爸也是“爸爸”。琪琪很爱爸爸,但爸爸不在身边,在中非。琪琪爸爸,余建恒是浙医一院药房医生。去年7月,在女儿4个月时,他就和其他16名浙江医生一起去了中非医疗队。一去就要两年。
昨天下午4点半,杭州潮鸣小区祥龙阁805室,琪琪家里的电话突然响起,小琪琪直扑电话而去,飞快地拿起话筒,“爸爸”她不顾一切地对着话筒喊。好像是心有灵犀,那头果然是余建恒。他很高兴,不停地唤着琪琪的名字,女儿还太小,还不会说中秋快乐,但爸爸已经听出了女儿的想念和祝福。余建恒刚走时,女儿还只会哭,不会叫爸爸,后来妈妈小张护士常常指着墙上爸爸的照片,教女儿喊“爸爸”,到后来,女儿会喊爸爸了,但也常常把妈妈也当“爸爸”喊了。
一直以来,由于网络信号不好,妻子小张和女儿琪琪都只能通过越洋电话与爸爸联系。电话里,爸爸对自己的妻儿,诉说起中非的中秋夜,“中非那边与杭州相差7个小时,可中秋却是一样的过。那边条件艰苦,吃得也比较简单,不过中秋节还是杀了好几只羊,大家准备一起吃个团圆饭。这一天,大使馆还给每位医生送来了两盒月饼和一些水果,共庆中秋佳节。”
由于不能和女儿共度中秋节很遗憾,爸爸就要求妻子把一家人赏月、吃月饼时拍的DV,过几天托人带到中非去,他要看看镜头里的女儿会跳会笑,是怎么样开心地叫着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