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盐县城坐半小时的车,我们来到了谈仙岭石城旁的谈仙岭小学,这是一个今年只招了6个学生的小学,58岁的陈其昌老师就是这个学校唯一的老师,而就是这么个小小的学校,经过陈老师10多年的积累和制作,却办起一个规模不小的鸟标本陈列馆,成为孩子们爱鸟、识鸟的学习基地……
家里有个“鸟标本博物馆”
我们进门的时候,陈老师正在办公室给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介绍鸟的标本,几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围在陈老师身旁,瞪着眼睛仔细观察着鸟的标本。
“我们陈老师家里有更多的鸟的标本呢,不信你可以去看看。”一听我们也是为鸟而来,在场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嚷了起来。
在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了陈老师设在家里的“鸟标本博物馆”。打开门的一刹那,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鸟的天堂——左右两边墙的架上摆着各种姿态的鸟标本;西边的另一间房里,也歇落着各种“鸟”。这些鸟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左顾右盼,有的戏耍跳跃,有的梳理羽毛……
1993年,海盐中心学校组织各校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活动,陈老师根据自己学校在候鸟迁徙带的南北湖风景区谈仙岭上的环境特点,选择了爱鸟、护鸟、放飞鸟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小朋友懂得保护鸟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了让学生们认识鸟,陈老师就试着做起了鸟标本。
收集死鸟变废为宝
从那以后,陈老师四处留意收集死鸟。每当弄到一只死鸟时,陈老师总要忙上一阵,完成一只标本鸟要连续工作6小时以上,白天没时间,只能在晚上做,陈老师往往要过半夜才能完成制作。
为了制作鸟标本,陈老师走访了制革厂的工人,参考了中药书籍,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进行试验,初步摸索出不同标本品种的防腐配方,并制作出了效果较好的义眼。
1999年9月,被人们称为标本世家的华东师大生物系教授唐志明先生亲临谈仙岭小学指导,帮助鉴别鸟类,并赠送了标本制作工具和材料,使陈老师的标本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科学地识别鸟类,陈老师除了去书店找书买以外,还多次去省博物馆了解识别鸟类。浙江生物科学院博士、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考察了谈仙基地后,赠给陈老师《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为陈老师识别鸟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十年心血面临威胁
1998年起,陈老师在家里开辟了40多平方米的标本陈列室,常年免费开放,义务讲解。接待的人数也逐年增多,到现在为止,参观鸟标本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已有一千多人次,这同时给标本陈列室带来了管理上的麻烦。
有一次,一个孩子进去看标本,随手就把绿鹭长长的嘴巴掰开来想看看。这以后陈老师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使绿鹭的嘴巴合起来了。
更令陈老师担心的是,只要刮风下雨,风雨就会透过门缝渗进来,“山上的房子,每次来风,都是前门进后门出,而标本的保存最主要的就是要恒温恒湿,防虫通风干燥,”所以陈老师设想把这些标本找个好点的地方保存,“如果实在找不到,那只能捐掉了。”陈老师惋惜地告诉记者。
“十几年的心血都放在这些鸟标本的制作上了,上海曾有人来出资5万要买我的标本,嘉兴、平湖等地都曾有人想买下我的所有标本。可我告诉他们,我肯定是不卖的。我做标本不是考虑商业价值,而是为了带学生宣传爱鸟护鸟,也是为秦山核电站、元济高级中学的课题组、县实验小学的兴趣组、上海师大生物系的多个调查组的研究提供直观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