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熟悉又陌生啊。”
昨天,当陈彬再次出现在浙江大学湖滨校区人体解剖教研室楼下时,小大人似的发出了这样一声感叹。
2003年4月,陈彬来过这儿,那次,他为自己填写了遗体捐献登记表。昨天,陈彬来到湖滨校区,这次是他爸爸要办遗体捐献手续。
这孩子人好,就是太可怜了
陈爸爸来捐献遗体,是因为陈彬的一句话。“这病不是遗传性疾病吗?那爸爸也捐献遗体吧,说不定对研究更有用呢。”
“我爸爸捐献遗体不好吗?”当记者问陈彬为什么让爸爸来捐献遗体时,他这么反问记者。因为前段时间身体不好,陈彬有点瘦了,倒是那个“罗纳尔多”发型使他看着还精神。
拿到“自愿捐献遗体登记表”时,陈爸爸看了眼儿子,“这孩子人是好的,就是太可怜了”,第一次,在大家面前陈爸爸露出让人心酸的眼神。
“我这么痛苦,不想让其他人也痛苦。”这就是陈彬捐献遗体的惟一理由。陈彬希望自己“开会”(陈彬对死亡的戏称)后,通过对他遗体的解剖,能对研究“粘多糖”病有帮助。
让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延续
虽过去两年多了,但工作人员对这个特殊男孩记忆犹新。“儿子劝爸爸捐献遗体,真是不容易。”人体解剖教研室实验室主任任国良说。
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是目前杭州惟一接受遗体捐献的地方。每年有两三百人来登记,学校每年接收的遗体大概是二三十具,但捐献遗体的人数总的来说并不多。
来进行遗体捐赠的人中,年龄大的离退休老干部、老革命占很大比例,“但年龄一大,器官衰退往往就比较厉害。其实最理想的遗体捐赠是在60岁以下。”
任主任分析,“死要全尸”观念是大多数人不愿捐献遗体的最大原因。“可是,人死了火化后就什么都没了。捐献遗体用于拯救他人或是医学科研,那是做贡献啊。”以捐献角膜为例,取出仅0.5毫米厚的角膜,根本不会明显损害死者遗容,但却能使其他人重见光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使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得到延续。”
关于遗体捐献,目前我国还没有立法。任主任认为,如果法律能明确规定捐献者和接受者的权利义务等内容,遗体捐献这个工作就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