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从事投递工作时,朱福明没料到自己在邮路上一跑就是38个春秋。38年来,他的行程至少达4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0圈,总共投递信件、报纸800多万份,平均每日要完成500多份投递任务。更让同行敬佩的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费尽周折将3000余封名址不详的疑难信件起死回生,经他手送出的信件出错率为零。今年6月份,他荣获全国邮政系统“十佳模范投递员”称号。
义乌是世界闻名的小商品城,流动人口超过了本地人口,名址不详的疑难邮件也特别多。按照规定,这类信件在两次投递后仍找不到信主,就可以退回,被称为“死信”。朱福明无论是在义亭还是廿三里邮政支局,或是现在工作的义乌市邮政局大陈支局,总是竭尽全力帮“死信”找到信主。
尤其是在大陈工作的两年多里,由于碰到的疑难信件多,为了提高投递的效率,老朱备了一小张硬纸板,把问来的地址先写到小纸板上。回到邮政支局,他又立刻把小纸板上的地址誊到自建的“名址库”里。这个“名址库”是用废弃的包装纸一页页装订起来的,每一页分两栏,第一栏是姓名,第二栏就是详细地址。目前,这个“名址库”里已经积累了1400多个地址,而每一个地址就有一段“死信”复活的故事。
老朱随手翻起“名址库”,指着一个“金婷青”的名字说起了故事。今年6月的一天,老朱拿到了一封“大陈一村37号金婷青收”的平信。大陈一村虽然不大,但37号的门牌号码却有10多块。为了找到信主金婷青,老朱盯住这10多块门牌,一块一块问过去,如果这些地方没人,老朱就一次次上门,直到问清楚为止。经过不下10次尝试,老朱终于在桥南新村37号打听到了收件人。碰巧的是,过了两个月,一张金婷青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又到了老朱手上,虽然依然地址不详,但是老朱凭借着“名址库”,找到了在大陈镇江边综合市场经营鞋摊的金婷青的父亲金文智,将录取通知书交到了他手上。
很多人疑问,按照邮局的规定,“死信”投了两次就可以放弃,老朱为何这么执著?这勾起了老朱的另一个故事。那是1993年8月21日,一封西北政法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转到了身在义亭邮政支局的朱福明手上。这封普通挂号信是寄给“金华市义乌县陈珍英”的,之前的5天,这封信因为地址不详东转西投无果。拿着这封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朱福明询问了义亭中学的老师,却被告知当年的应届毕业生里没有这个人;他又走遍了邮路上所有的村庄,但仍是毫无结果。于是,他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骑着自行车赶了20多公里路,来到义乌县高校中专招生办公室。在那里,招生干部翻阅了有关资料档案,终于查到收信人的通信地址是义乌义亭镇杭畴村。当时的朱福明就像小孩子一样高兴地跳起来,口里喊着“找到了!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