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岁之年,无遗物馈存,竭尽几十年积累,办几件家庭‘文化大事’,以留后辈,并期盼后辈从中汲取营养,学习古今圣贤名人高风亮节,好好做人。”这是现年72岁的奉化退休教师沈补浩在晚年的最大愿望。
沈补浩少年时因父亲去世造成家境困难,读完小学就辍学做了学徒。幸运的是,1952年,沈补浩顺利地考入奉化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城关、桐照、西坞、大桥等地任教长达40年。
少年时的艰辛,让沈补浩倍感文化知识的重要,退休后,他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办了3件家庭“文化大事”。
编辑名篇佳句小册子
一日,沈补浩翻阅外孙女的作业,发现老师发下来的一张名句讲义,便萌发了编一册名句集的念头,给孩子们做课外辅导资料。他翻出以前做的笔记和几十年积累的资料,经过2年时间,完成了《古今名人名篇集》。小册子分上下两册,选取了古今名人著作230余篇,内容涉及思想政治、人生哲学、景物描写、人物形态和卫生保健等。沈补浩本想把小册子分发给族内的孩子,只印了20册,想不到颇受欢迎,一些朋友闻知后也来索取,不久小册子便告急,只好再印60册,现在也所剩无几了。
目前,沈补浩又在编写另一本小册子《俗语集》,全册三四百句俗语,句句琅琅上口,掷地有声。“预计再二三个月《俗语集》就可‘出笼’了。”沈补浩翻阅着初稿,感到有些兴奋。
建立家庭文物展览室
在沈补浩家不到10平方米的家庭文物展览室里,四面墙上挂满了字画,四周的柜子摆着竹雕、铜器、瓷器及家人的各种奖状等,这些展品都跟他的家庭有关,不少展品是家族成员捐献的。沈补浩将每一件展品都贴上标签,注明出处,展品的解说词写得风趣幽默,又蕴含丰富知识。比如,一把做工精美的桃花瓷扇解说词是这样的:中国古代有三扇,唐寅画扇、石呆子十二把古扇、李香君桃花扇。此乃李香君桃花扇也。
沈补浩指着上百件展品说:“称其文物,其实不太确切,这些物品都不很值钱,但对我们家庭来说都很有纪念意义。”他拿起一只刻有“东方红”字样和图案的碗给我们看:“这是我们年轻时候用过的,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我要通过这些家庭文物展览,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提高文化素质。”
组织家庭学生知识竞赛会
一次看电视,沈补浩发现孩子们对知识竞赛特别感兴趣,便萌发了举办家庭学生知识竞赛会的念头。沈补浩有两个女儿,一个干儿子,分别在宁波、溪口、奉化,还有一个哥哥在莼湖。他发函给每一个家庭,邀请他们带孩子今年农历正月初一参加竞赛,各个家庭对这样的知识竞赛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他们收到函后立即回复,积极响应。
这下沈补浩便忙开了,准备题目,答题卡,还有各种道具。因为孩子的年龄关系,题目还要分高龄段和低龄段的。农历正月初一,所有的孩子及家长都到齐了。下午1时,10多个孩子分四组开始竞赛。主持人由沈补浩和两个读大学的外孙女担当,家长既当评委又当观众,题目有对句、选择、抢答,涉及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提及的政治风云人物、历代文学名家、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典型等共111人。中间还穿插作画、唱歌、讲英语故事等才艺表演,竞赛会搞得有模有样。原定2个小时的竞赛足足延长了半个多小时。竞赛结束,孩子们按得分多少领取压岁钱,他们都要求爷爷(或外公)明年再搞。
一直以来,沈补浩十分注重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他满怀激情地给儿孙们讲“三国”、讲“聊斋”、讲他自己“过去的故事”,耐心细致地教孩子们如何作文、如何做人。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在孩子们的眼里简直就是“美猴王”,孩子们一有空闲就会跑到他家来,自觉地接受他的“教育”,在他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孩子们受益匪浅。家族中10多位孩子,不论是上大学的,还是在小学里的,个个都很出色。正如他的一位外孙女所说:“我们喝着外公的‘文化水’长大,能不优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