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空气微微有些湿润。云和中心敬老院空旷的院子里,背靠着凹凸有致的按摩器,71岁的林同仁轻轻地摇摆着身体,背部酸痛感觉一天比一天减轻。过了一会,他踱着小步上前拍拍正在铲草的金火均肩膀,笑嘻嘻地说:“先歇会,去吃早饭,等会我接着铲。”
林同仁老人经常会打心里微笑,孤苦了一辈子,晚年竟能过快乐的无忧生活。而这也是云和286位孤寡老人的共同感觉。
走进位于沙溪、石塘、紧水滩的三所云和敬老院,餐厅、宿舍、文化室、菜园子、室外健身场、太阳能热水房……生活、健身、学习场所一应俱全。用敬老院管理员吴新木的话来说,有了这些让城里人都羡慕的设施,通过勤俭持家,科学管理,敬老院一定能管理好,让老人满意。
精打细算过日子
兼任会计的吴新木是位精明的管理员,这几天他琢磨出节省敬老院开支的好办法:把废弃的工房改建成猪舍,鼓励老人养猪,自给自足。
差不多在去年同一时期,吴新木带领老人在敬老院后院开辟出两亩菜地,种上时令蔬菜。“敬老院里132位老人吃的茄子、青菜、冬瓜、南瓜,都是我们自己种的。”参与种菜的一位老人自豪地说。
“政府给每位老人每天补贴4元伙食费,必须精打细算过日子,才能让老人吃得营养健康。”敬老院负责采购的陈锡忠解释说,过去老人少,伙食费不够支出,现在老人多了反而节省,况且我们还自己种菜补贴家用。
陈锡忠告诉记者,敬老院的“精打细算”还细在老人的理发、治疗上。
——政府补贴给每位老人每月2.5元理发费。敬老院联系了沙溪村一家理发店,老人随时可去理发。一些老人一月内竟光顾三次理发店,费用总开支亮起“红灯”。于是,敬老院就邀请理发师每周定时上门服务,让老人不出门也能理发,同时又能合理控制费用总开支。
——敬老院里老人年龄大、体格弱,不时有小病小痛,懂医的徐日洪老人就经常上山采草药,熬药汤给生病老人喝。老人喜欢中药治疗,敬老院为何不自己建“百草园”,种上常备中草药,让有限的医疗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很快,中心敬老院菜园旁一块地上,种植了老人们从山上挖来的金银花、鱼腥草、千里光、白英草等20多种中草药药苗。
“季香女的牙炎、蓝陈乃的肚子痛、老王的咽喉炎、叶德启中暑了,都是吃我的中草药治好的。”徐日洪开心地列举曾被他治愈小病的老人。
让老人当家作主人
“老柳,人走电关,看完电视要记住拔电源。”轮到值周的李金正老人细心地提醒室友柳友荃。随后,李金正别上值日卡,开始一个一个房间巡视检查,检查的内容是水龙头是否拧紧、床铺被子有没有叠整齐、是否人走电关……检查结束后,李金正走到餐厅门前的小黑板前,一笔一划认真在黑板上写下检查结果:表扬金火均主动铲草,表扬301房间整洁,批评……
“敬老院是老人的家,这个温馨之家应该让老人当家作主人,自治自理,互助互爱。”云和民政局副局长曾观明说。
在云和三家敬老院,老人们建立了自我管理委员会,根据大家的兴趣特长进行编排编组,职责分工。于是,伙食委员会、仓库门卫值班制度、卫生流动红旗奖励、宣传调解组、院民公约等自治条约制度相继建立。
“不愁吃,不愁穿了,我们喜欢参与这样的管理,每天有事做,不会闲得慌。”身体硬朗的周乃宝告诉记者,除了参加院里日常劳动,今年4月,他还在敬老院附近揽活,组织12名老人挖电缆沟。叶克文挖一天赚了50元呢!
出香菇时节,组织老人在敬老院剪菇脚;平常日子里,联系业务让老人做玩具包装。幸福的云和孤寡老人足不出户就赚到打工钱。“打打小工,今年我就赚了2000多元。”林同仁悄悄对记者说。和林同仁一样,云和中心敬老院90%的老人参与做工,既锻炼身体,又增加收入,充实生活。
学学唱唱跳跳开开心心
“老柳,你的名字应该这样写……”石塘敬老院活动室,64岁的张乃武手握毛笔,一笔一划刚劲流畅,他边写边指导旁边老人。据老人介绍,张乃武是敬老院的“秀才”,今年春节敬老院的春联全是他写的。
在隔壁明净的会议室里,四位老人一排站,手里各拿锣、鼓等器乐,一丝不苟地排演起他们自编自演的“三句半”——《感谢共产党》。
能写、能演、能种庄稼、能自己整理房间,这里似乎不像敬老院,更像是一所特殊的老年大学。
石塘敬老院院长谢沛启介绍说,任何人都有精神需求,孤寡老人也不例外。敬老院在解决老人温饱后,就积极引导他们自我发展,寓教于乐,组织开展文艺活动,设立“扫盲班”,让有文化的老人当教员,教大家识字,鼓励老人学劳动技能。
“院里组织文艺活动,我们都积极报名参加。敬老院里所有老人都会唱《社会主义好》”。说着,一位老人站到台前指挥,其他老人马上张开嘴唱起来。
采访结束时,吴新木向记者透露,云和中心敬老院已经邀请镇文化员来敬老院,教老人健身操,让老人们唱唱跳跳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