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钱小良的桌子上放着一把宜兴紫砂茶壶,茶壶上印着三味书屋。目前,这种产自宜兴却打上绍兴文化烙印的茶壶正在鲁迅故里热销。
钱小良认为,这把茶壶传递了两个信息:一是外地旅游纪念品经销商已把“战火”烧到了绍兴;二是相比巨大的市场需求,绍兴本土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经销不尽如人意。
旅游纪念品一直是绍兴旅游业的一条“短腿”。特别是在绍兴城市大型旅游板块构筑完成之后,这条“短腿”已成了绍兴旅游业的“心头之痒”。
“痒”从何起
旅游景点小而散,一直是绍兴旅游业的“软肋”。
经数年的“励精图治”,随着鲁迅故里改造工程完工,兰亭、东湖和柯岩景区的扩容,绍兴旅游这艘“母舰”已风姿初现。同时,在“魅力城市”等桂冠花落绍兴后,成功的城市营销,也为绍兴带来了更多的游客。
一直力推“城市旅游”概念的钱小良认为,绍兴旅游已“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认为,随着审美情趣的转变,人们的出行正在从以前的“景点游”转向“城市游”。
在绍兴旅游景区成功扩张的时候,人们将目光集中到旅游纪念品领域,并为此疾呼:千万不要断了这个旅游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目前在绍兴景区,销售的旅游纪念品主要还是数十年不变的香糕、霉干菜等。
钱小良认为,与绍兴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旅游纪念品甚至还未达到产业的初级阶段,绍兴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落后于景区开发十年之久。
一个几乎耳熟能详的理论是,在“行、游、食、住、娱、购”等旅游的六大要素中,前四项的消费是基本恒定的,只有娱、购的消费潜力是无限的。在一些西方国家,购物收入已占旅游经济总收入的40%~60%,而在绍兴却不到10%。
无疑,开发旅游纪念品潜力巨大。
“痒”在何处
“定位不准,特色不鲜明,没有真正走向市场化,是绍兴旅游纪念品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原因。”市旅游局副局长谢胜认为。
绍兴香糕、霉干菜等旅游纪念品尚停留在传统领域,附加值不高;书画作品、线装书、大型根雕等,这些主要由文化人开发的纪念品,受众面窄,难以拓展市场。
为改变这种现状,市有关部门曾作过努力。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旅游纪念品评选活动,并有不少作品在全省拿了大奖,但最终难成气候。究其原因,同样是因为不适应市场需求。
但就在此时,外地的一些旅游纪念品开发商争相踏上了赴绍“掘金”之路。如宜兴紫砂茶壶、北京老布鞋等,通过“嫁接”绍兴文化,在绍兴的旅游景点里卷走了大把的钞票。
一方面是绍兴本土旅游纪念品难以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是外地旅游纪念品经营者的虎视眈眈。在分析如何解决这一怪状时,业内人士指出,绍兴原有的旅游纪念品市场,无论是产品档次,还是从业人员结构,都很难改变现状,要发展旅游纪念品产业,必须另辟蹊径。
来自云南、台湾等地成功开发销售旅游纪念品的启示是,通过大型民营资金的注入,形成旅游纪念品的选择、开发、创意、包装、营销等一条龙经营;通过提升生产能力、设计能力、营销能力等,发展一批名店、名街或集市,从而带动这一产业的滚动式发展。
目前,绍兴具备实力的企业对旅游纪念品开发、经销缺乏热情,几乎无人涉足。有关人士认为,主要是这些企业对这一领域缺乏了解,另外绍兴也缺乏这方面的创意人才。
如何解“痒”
如何解开这个结?
今年以来,市有关部门已开始重点思考这个问题。相关人士认为,要培育这一很少出现在业外人士视野中的市场,必须先让这一市场热起来。
基于这一考虑,市旅游局、市文旅集团将于今年11月份在市区城市广场举办规模宏大的’2005首届绍兴文化旅游商品博览会。对于这一博览会,主办方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是,“在自己的家门口烧一把战火”。
据悉,博览会将吸纳绍兴全市范围内的主要旅游纪念品,通过分设一个个展馆,集中进行一次形象大展示。在此基础上,筛选一批具有市场生命力的纪念品进行重点培育,把前景良好的产品做大做强。
有关部门希望通过博览会,使旅游纪念品产业引起更多大型民营企业家的关注,并计划以论坛等形式,对原有的纪念品进行一系列形象策划、包装,并着力挺进一些空白领域。如利用义乌强大的小商品生产能力,开发刻有“早”字的铅笔盒;利用绍兴纺织品优势,生产印有鲁迅手迹《两地书》的手绢等,通过文化的作用,达到“点石成金”的目的。
业内人士指出,旅游纪念品作为一种地域信息性和纪念性很强的商品,是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民族民俗风情的浓缩,游客带走的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缩影。因此,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标志性载体,旅游纪念品开发不仅体现着经济效益,更承载着社会效益,对于绍兴建设文化强市、扩大城市知名度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通过建设产业一条街、税收优惠等各种扶持方式,将极大地加快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