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科教文体卫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传承爱的道义 浙江首个"道义助学"基金开花结果

www.zjol.com.cn  2005年10月17日 07:08:4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核心提示

  4年前,余姚市一位化名为“于遥”的企业家出资80万元设立了一项“道义助学基金”。和其他助学方式不同,这项基金要求所有受助学生都要签下一个“道义还款协议”,承诺在将来有能力的情况下偿还助学金,用以继续帮助其他人。但至于还多少、怎么还,全凭受助人自己决定。

  不久前,我们却意外地得知,这项全省首创的道义助学基金暂时中断了。道义助学基金为何难以为继?难道是贫困让大学生在道德和诚信的考验面前终于失守?难道一纸“君子协定”终究敌不过法律的约束?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日前,我们专程到余姚寻找答案,寻访的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

  视点追踪

  -神秘“于遥”捐款80万

  “谁说于遥道义助学基金维持不下去了?我们只是今年暂停了新的助学计划,因为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供现有的受助生完成学业。”一听记者的来意,余姚市总工会干部叶华珍就急了。也难怪,作为这项助学基金的见证者和操作者,4年前,就是叶华珍从“于遥”的委托人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20万现金,4年来,每一个受助生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应该说,和其他助学基金相比,我们的运作情况还是很不错的。”

  叶华珍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01年初冬的那个电话:一个自称小马的人打进电话来,表示受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委托,将连续4年,每年捐助20万元用于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而惟一的要求就是等将来学生们有能力时要偿还助学金,使基金能继续运作下去。“当时我们简直不相信,世上还真有这样做好事不留名的好心人。”叶华珍说。不料,几天后,小马果然拎着20万现金送到了总工会。

  就这样,根据小马转述的意思,余姚总工会为这位不知名的好心人起了个“于遥”的化名,设立了“于遥道义助学基金”,并在余姚全市公开征集符合条件的贫困生。

  -受助学生签下“君子协定”

  很快,就选定了首批10位受助生。每位受助生每年接受基金5000元的资助,直至毕业为止,但同时必须签订一份“道义还款”的协议书。

  事实上,“道义助学协议”只是一份“君子协议”,因为它没有任何法律的约束。记者看到,这份“‘于遥’道义助学协议”的第7条明确规定:完成学业参加工作后有能力归还原助学金的,应一次或分次返还助学金,以便再次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但第8条又同时规定,如果遇有失业、患病或不可抗力的意外情况导致收入中断时,经同意可暂缓归还。因患病、受伤致残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无力继续归还助学金时,可申请减免。

  -“造血”不足基金“搁浅”

  受助的学生能够坚守这样一份“君子协定”吗?道义助学基金的中断,是否缘于学生们道义和诚信的失守?

  对于这一疑问,叶华珍告诉记者,道义助学其实并没有结束,现在基金账户上还有20多万,考虑到必须保证现有的30多名受助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因此今年暂停了对新生的资助。“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失信,这几年来,道义助学基金的还款情况一直不错。”

  叶华珍解释说,4年来,“于遥道义助学基金”共资助了49名贫困大学生,有13人已经参加工作,开始还款的有9人,共还了36800元,其中有3人已经还清了全部助学金,并另外向基金捐助了300元。而在没有还款的4个人中,有两人今年8月份刚毕业,还有两人因为毕业1年来工作一直不稳定,暂时没有还款能力。“只要有能力,他们一定会归还这笔钱的。”叶华珍斩钉截铁地说。她表示,尽管还款的数目不大,但这些都是刚工作的孩子们从不多的收入中挤出来的,钱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有这份“道义”和“爱心”就足够了。

  -道义助学期盼爱心接力

  叶华珍认为,助学基金之所以“搁浅”,关键在于刚参加工作的学生收入普遍不高,还款的速度相对较慢,基金的“造血功能”一时还没能跟上。“如果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道义助学的行列中,为基金‘输血’,那么等大部分受助生都有还款能力时,基金的运行状况一定会好转的。”叶华珍显得很乐观。

  尽管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但在叶华珍眼里,这种助学的模式却值得社会提倡:“于遥”达到了助学与助德并举的目的;而受助的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还通过了一场道义和诚信的考验;同时,通过这一模式的辐射,道义助学已经有了良好的“造血功能”,付出的爱心得到了延续和升华,爱心接力棒可以因此传递下去。“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她说。

  是的,道义重千金。用道义和诚信来打造贫困学子的人生,何尝不是他们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呢!

  采访手记

  善良可以永远传递

  按照以往的经验,采访贫困生是件头疼的事,几乎每个受助者都会拒绝采访,几乎每个受访者都会隐藏和回避,他们的敏感和自尊,让你无法不变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触到了他们的痛处。

  可以想象,贫困生过得艰辛不易,他们在各色眼光交集的世界中努力生存着。有时候,当因为接受了捐助而不得不在各种场合抛头露面,他们内心感受到的可能不是温暖和爱意,而是因贫困带来的无奈和酸涩,所以他们脆弱而敏感的心里就有了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抗拒。

  但是,这次不同。这次,他们很坦然地迎上了我们的目光,出现在了我们的视线中。这一切,都因为“道义”两个字。

  不知道资助者是谁,还与不还、还多还少全凭良心做主。一纸“君子协定”,却让受助的学生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信任。贫困让他们额外经受了道义和诚信的考验,事实上,他们也给出了完美的答案。毕业后,那些曾经的受助者纷纷如约而至:基金的第一个受助者叶华波把第一个月的工资600元全部拿出来了;林军送来了一年的积蓄;邓容额外捐出了300元给助学基金……他们从受人恩惠到自食其力再到资助他人,这中间经历的转折把他们的人生翻开崭新的一页,他们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回报,这何尝不是贫困馈赠给他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呢?他们理应自豪!

  “道义”,在一些人眼里也许一文不值,“道义助学基金”的运作也许并非完美。然而,在年轻学子们的眼里,“道义”却重若千金。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有的时候,它的力量超过了任何法律的约束,因为法律只能约束一个人的行动,而“道义”却能“约束”一个人的灵魂。

  和其他媒体一样,这次我们也没能采访到那位神秘的“于遥”,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刻意去寻访。“于遥”究竟是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相信道义,相信爱,相信有一种善良可以永远传递;让更多的人,更多的爱,更多的“于遥”加入到这个爱心的传递中去,这,才是“于遥”所乐见的,也是“道义助学基金”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新闻旁景

  宁波某企业网站管理人员林军:

  爱是发自内心的关怀

  8月下旬的一天,一个浑身被雨水淋透的小伙子出现在余姚总工会的办公室。“快开学了,这笔钱也许能派上点用场。”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小伙子掏出了2500元钱。他叫林军(化名),“于遥道义助学基金”的一名受助生,为了还钱,专程从宁波赶来的。

  时光回溯到2003年夏天。林军还在宁波读大三,各种困难却接踵而至:家处余姚农村,父母一年辛苦劳作只够勉强维持生计,因为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全家举债为他做了手术,眼看就要开学,大学最后一年的学费却还没有着落。

  在几近绝望时,林军所在的乡镇提供了他“于遥道义助学基金”的名额。“不用抵押毕业证,不用付利息,甚至不知道给我资助的人是谁,我当初想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人啊?”林军的话语之中充满了感激之情,“这5000元钱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在基金的资助下,林军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并应聘到一家企业做网站管理工作。

  工作一年多,林军分两次还清了5000元助学款。“既然签了协议就要尊重它,尊重自己的承诺。”林军说,从他得到资助的那一刻开始,就有一个念头,等有能力了一定尽快把助学款还上。

  两年多过去了,林军一直不知道当初对他伸出援助之手的好心人“于遥”的真实身份。他说:“我曾一度想去拜访他,但是现在他是谁已经不重要了。”林军觉得自己慢慢理解了“于遥”坚持“道义还款”的初衷,在他的眼里,“于遥”善良的举动和低调的行事让他对“爱心”有了新的理解:爱不仅仅是谁对谁的知恩图报,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余姚某中学教师邓容:以道德和诚信的名义

  见到邓容(化名)时,她正在准备给学生上课。几年前,她也和自己的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享受校园的美好时光,但不同的是,每年开学时,高昂的学费总如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她心里。2000年,来自余姚农村的邓容考上了省内一所师范院校,此时,家里还有个正在上高中的弟弟,但务农的父母却实在无力同时承担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了。

  大学的前两年,邓容选择了国家的助学贷款,1万元的贷款必须在8年内还清。大学还没毕业就背负了如此大笔的债务,这让性格内向的邓容感觉到了生活的压力。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邓容得知了“于遥道义助学基金”。她坦诚地说:“当初觉得不用利息,没有还款期限,这样的助学基金真好。”于是,在签订了“道义助学协议”后,邓容用这5000元资助款交上了学费。

  但是,“于遥道义助学基金”带给她的并不仅仅是无息资助那么简单。“在签下自己名字后,我突然感觉到了一种压力,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责任感,在心里重了。”邓容开始重新审视这份协议所规定的内容,她越来越发现,自己签下的已经不单纯是资助协议,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诚信道德的协议。

  2004年7月1日,刚参加工作一年的邓容把5000元钱送到了总工会,这是她当时所有的积蓄。一年后,邓容又一次踏进了总工会,这一次,她另外为基金捐助了300元,“钱很少,我就是想表示一下心愿,希望能把心里面的这份感激和爱表达出来。做人要有诚信,还要有爱心。”

  现在,邓容正在努力地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在两者之间,她体会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助学贷款只要在规定期限内还款,我和银行之间就不存在任何关系了。而‘道义助学基金’却用一种爱心的方式把你和整个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收到的除了钱,还有来自‘于遥’以及其他好心人的爱,我有责任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杭电大二学生张元亮:道义重千金

  联系张元亮(化名)颇费了些周折,正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大二的他,学习打工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我上大学不容易,现在当然要珍惜啦。”张元亮乐观地说。

  2004年7月,刚高考完的他却没有今天这份心态。父母下岗,母亲长期卧病在床,上大学几乎成了他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这时,“于遥道义助学基金”通过学校得知了他的情况,允诺每年提供5000元的助学款保证他完成四年学业。

  一路走来,张元亮靠着好心人的帮助完成学业,然而,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他自己体会。“以前得到了捐助,感激是肯定的,但也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去参加捐赠仪式,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在学校做报告,弄得所有人都知道为止。”张元亮颇有些无奈地说,“有时候这种感觉让人并不好受。”

  在张元亮的眼里,“于遥”在助学的同时,也把一份“道义”给了自己。“既然大家帮助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这份责任心和良心更是不能少的。”他说,“其实这也是对诚信的一种考验。”

  在听到“于遥道义助学基金”由于资金问题暂停对新的学生资助时,张元亮一边小心翼翼地问记者,是不是因为还款的人太少了,一边自言自语:“到我们都毕业了能把钱还上了,一定还要把这个基金继续下去。”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王力 王妤 陈欣  编辑: 何始玉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浙江盘点 更多 
·【新闻鲜晨多】9月2日:温州一酒吧上演色情脱衣秀 露点照片疯传网络
·【新闻鲜晨多】9月1日:账上800多万仓库却空空 温州红十字会的钱去哪了?
·【新闻鲜晨多】8月31日:浙江清算药品“回扣门”事件 百余名医生被约谈
·【新闻鲜晨多】8月30日:三天温州存款狂减372亿 揭秘银行存款暗战内幕
·【新闻鲜晨多】8月29日:暗箱操作还是审核有误? 温州一10岁小孩获准买经适房
 精品专题 更多 
·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对话网友
·蔡奇对话网友
·姚克对话网友
 图说新闻 更多 
猪粪发电
猪粪发电
“农民工V2.0”的文化梦
“农民工V2.0”的文化梦
草莓苗上市
草莓苗上市
村邮站成“便民店”
村邮站成“便民店”
舟山公办学校 迎来六千民工子弟
舟山公办学校 迎来六千民工子弟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