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元钱,对一些富裕的家庭来说,可能只是孩子几个月的零花钱,但对于家住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的周阿五来说,却是能改变儿子命运的“救命钱”。
近日,本报第一重点栏目收到一封特殊的求助信。这是南浔区菱湖镇上一家小单位的几名老共产党员的来信,信上说他们正在资助的一个贫困户的孩子,因为无钱交学费,即将面临辍学。
记者在实地采访后发现,这是一户悲惨的家庭,父亲重病、母亲失踪的困境让这个家庭贫困之极;同时,这又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年来,一个党支部的几名老党员一直在帮助这个贫困的家庭,坚强的16岁少年也一直坚持上学,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他对记者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攒下钱来,把妈妈找回来,给爸爸一个完整的家,并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报答所有关心和帮助他的人。
几名老党员捐出“活命钱”
为了防止一个16岁的少年因贫困而失学,面对这样一封没有具体落款的来信,编辑部还是决定派记者前去调查清楚。10月10日下午,记者便收拾好行囊,动身前往湖州市菱湖镇。
经过一番走访,在当晚8时,记者终于见到了写信的老共产党员沈大章,今年已经58岁的沈大章目前是菱湖镇某铜业公司的厂办主任。面对记者的到访,他十分激动,他说他真的没有想到记者会来,于是,就在记者住的小宾馆的房间里,向记者说起了这封信的始末。
“去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我们菱湖镇隔壁的善琏镇,听说了有一户很贫困的人家,这家的小孩子成绩很好,学习也很刻苦,只是家庭非常贫困,只有一个体弱多病的父亲,母亲也走失10多年了,整个家庭几乎没有经济来源,但是小孩子的父亲还算明白事理,10来年含辛茹苦地把娃娃拉扯大,的确不容易,而且也还坚持让这娃娃念书。回来后,我就寻思想帮助他们一下,但是我一个人的能力实在很微弱,我就跟我们单位的党支部商量,决定每个党员凑点钱,以党支部的名义对他们进行帮扶。”
“我们这个单位很小,党支部一共就6个人,其中两个同志自己家庭也很困难,一直都是党员帮扶对象,另外3个是干财务的女同志,自身条件也不是很宽裕,但是大家都还是尽自己最大可能拿出了一些钱,凑了几百块,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是大家的一份心意,此后,又断断续续凑了一些钱送过去。”
今年春节后,老沈和党支部的几个党员,决定亲自去善琏看望一下这户人家,他们买了30公斤米、1桶油,并准备了200元现金,来到了善琏,在村长带领下,走进了这户贫困的家庭。
“虽然去之前,已经想象了这户人家的贫困,也做了思想准备,但是真正到了家门口,还是感到很震惊,太贫穷了;推门进去后,更是感觉心都酸了,由于去善琏交通很不方便,我们是租了一辆车去的,开车司机看了这户人家的境况后,眼泪都快忍不住掉下来了,不停地对我说,‘这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啊’,真的用一贫如洗都觉得无法形容。”老沈向记者描述时,眼圈有些红。
家里的房间连门都没有
次日一大早,由于老沈还有工作,无法脱身,我们便自己租了一辆车前往善琏,从菱湖镇到善琏不到25公里,由于路况不好,我们在路上整整花了1个多钟头,才赶到了善琏村。但是周阿五的家还住在离村子很远的河滩里,村里负责民政工作的一位叶同志带着我们前去,在来到周阿五家门口时,记者终于能够理解老沈在向我们讲述时为何那么心酸了,这个贫困家庭的贫困程度真的大大超过了记者的想象:
一幢低矮的小平房,从外面看已经快属于危房了,墙上斑驳的粉壁说明了它年代的久远,推门进去,多年来来回回的踩踏已使地上坑坑洼洼,3间房间都没有门,家里惟一的电器就是买了近10年的落地电风扇,整个房子里找不到一点像样的家具,连椅子也没有一张,惟一的一条横在堂屋中央的长板凳还并不平整,感觉如果有人坐上去后,一定会晃得厉害,让人担心随时会散掉。
仔细打量周阿五,记者发现他有着典型的中国农民灰黄的脸色,并且皱纹很深,不长的头发已经斑白,尤其是两鬓更是完全霜白;身上穿着一件灰白的单衣,哈着背,浑身瑟索着,一双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的像是松树皮的手,由于不知道搁在哪儿,而牵着自己的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