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南宋时,这里的集市已然林立;明清时,已成为南北货运的中心;到了近代,白天这里墙帆卸泊,百货登市;入夜,篝火烛照,如同白日。
然而,经历近百年的历史变迁,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已漫漶不清。最近,一份“运河(杭州段)历史的挖掘与研究课题”使得这幅近代“清明上河图”终于揭开面纱,一处不起眼的旧地名让人们重新投向关注的目光。
它,就是大兜路街区。
近代传统工业的“物流中心”
从今年3月起,经半个多月的调查、挖掘,由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组成的运河(杭州段)历史的挖掘与研究课题组的专家们摸清了运河(杭州段)的家底。
这些分布在运河沿岸,看似简易房的破旧民宅,其渊源竟可追溯到清代晚期,90%的房屋主要构件,如梁柱、墙体、楼板、界石都是清代原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兜路民居。
大兜路在江涨桥和大关桥之间,有“天下第一仓”富义仓和国家丝绸仓库,正对着乾隆大帝下江南的御码头,再往北是香积寺。《杭州通》上记载:“大兜乃湖墅之一小地名,亦为拱埠往来城内之要口。”
课题组专家仲向平说,当年这里米行林立,码头众多,木材、油、煤等等都在这里中转。另外,此处还是杭州河鲜水产的集散地,手工业者聚居此地不下百年,算的上是杭州近代传统工业的“物流中心”。
老街区里发现“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而大兜路一带的民居向人们再现了一幅近代“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中段以虹桥为中心,这座桥是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如梭,行人熙攘。
这一幕在千年后的大兜路上重演。江涨桥和大关桥正是当年湖墅地区的水陆交通汇合点,桥上车流不息,桥下船流不息。沿岸商铺林立,下面开店,上面住人。住在当地的老人回忆说,大兜路上有两家花竹竿店、5家圃篮店、两家麻丝店、多家酱油店、豆腐店、肉店。
这里也是各色人等的集聚地。卖完鱼的渔民开始晒网,往来粮仓与码头间的搬运工在老板的喝斥下,运送着米、桂圆、花生、布等货物,因为附近有香积寺、包龙图殿,这里还是朝山香客的集散地。
老人描述的当年盛景又不由地让人回想起《清明上河图》上的种种细节。在那张名画上,城内商店鳞次栉比,附近有公廨寺观。街上行人摩肩接踵,有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还有乞丐。
昔日风光河岸成为棚户区
现在的大兜路藏在热闹的湖墅南路身后,昔日风光早已不在。50多岁的来先生世居此地:“这里是杭州最破的贫民窟,有什么好拍的,连租房子的人都嫌差。”
破旧的平房,低矮的阁楼,一色的红漆木门、木窗,房顶用的是小瓦盖,墙面用竹面撑着,房子疲态尽露。70多岁的钱幼珍老人说,她公公在民国初期买下了这个房子,当时已经是老屋了。现在的房子不仅墙体、地面开裂,还漏雨,碰上下雨天,得不停地拿水勺把积水舀出去。听说,这里的住户至今还用着马桶。
当年的富义仓只残留了一小部分,香积寺几经更替,也成了空寺,轮船码头、酱园、米行、茶馆、林家铺子等只在老居民的脑海里留下越来越淡的影子。
唤醒沉睡中的历史风情画
拱墅区城市建设发展中心汤黎明主任介绍,运河边留下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再不保护,就永远看不到了。
目前,京杭运河(杭州段)正在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其中7座古桥的修缮已接近尾声,沿运河景观带也已经动工。
拱墅区有关部门已将景观带工程之一的“江桥暮雨”,也就是从江涨桥至大关桥段,其中东岸景观包括香积寺、大兜路休闲一条街、丝绸仓库等提上了日程。整个景观带将通过5年左右时间建成。
其中对大兜路,政府已有了初步的保护设想,最快将在后年有所动作。此外,将在未来的四五年内恢复香积寺,恢复两层楼的市井小巷民居,河滕晒网、丝绸仓库等运河景观,再现原汁原味的近代“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