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的第十届全运会已经落下帷幕,浙江健儿的突出表现再次唤起了浙江人的体育热情。在浙江,除了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外,一个更宏伟的“体育强省”之梦正在激情演绎,其中能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参与体育锻炼,已成为一个重要指标。
健康是一种“财富”,创造这种财富的平台是体育健身场地。目前,我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98平方米,根据体育强省目标,到2010年要达到人均1平方米。对人多地少的浙江来说,这0.02平方米的增长难度,不亚于一块“金牌”。省政协文卫体委员会和省体育局就此展开专门调研——
人均一平方米从哪里来
让市民走进校园
体育资源需要集约利用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的西门与附近居民,两年来一直保持着一种默契,每天早上6时和下午5时,这扇靠近学校操场的边门总会如约为居民打开,到学校来锻炼的居民给这扇不起眼的边门起了个亲切的名字——“健康门”。
住在德胜新村的王大妈每天锻炼都要跨过这道“健康门”。虽然自己住的小区也有可以健身的德胜公园,但王大妈还是情愿多走十多分钟的路程,到这里的塑胶操场来健身。她说:“现在的学校都有条件不错的操场和锻炼场所,可是多数学校不让进,像工大这样向居民开放体育场地还真不多。”
“定时开启边门,虽然只是学校工作的一个细节,但它为附近居民解决了日常健身的大问题。”浙工大体育部主任黄滨,一直关注学校操场及各种场馆的使用情况,据他观察,现在每天到学校来锻炼的居民有三四百人左右。
浙江省体育局局长李云林指出:“在目前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向社区居民开放,是解决群众体育场地缺乏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据浙江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在全省拥有的35869个体育场地中,57%分布在各级学校的校园内。学校内的标准场地对于人均仅有0.98平方米体育场地的市民们来说,无疑是一块重要的体育资源。
然而,让市民走进校园的这一小步,实际上却走得并不顺利。
有关部门在近期调查中发现,虽然有关条例规定:“学校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但占全国体育场地65.6%的教育系统,对外开放率仅有29.2%。
“学校不开放体育场地,确有自己的苦衷。”黄滨虽然一直主张开放学校体育场地,但开放后出现的诸多问题也让他倍感压力。“专业场地的维修资金无法落实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他说,原来足球场草坪是10年翻修一次,向社会开放后,使用频率增加,4年不到草坪就秃了,翻修一次需要500万元。这部分增加的维护费需要由学校来承担。
除了资金,安全也是学校感到非常头痛的问题。“在学校锻炼的校外人员出现人身伤害,这是学校最怕遇到的,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责任又该谁来承担?许多原先开放体育场所的学校,都因为这个原因重新关上了大门。”黄滨惋惜地说。
“学校不敢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不全是学校的责任。”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扬平原指出,“许多问题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解决的,政府职能部门有责任帮助学校寻找出路。”
扬平原介绍说,杭州江干区的中小学校,目前体育场地开放率已达到100%,他们采用的方法就是让社区居民向社区领取社区活动卡,凭卡进入学校,教育局对向社区开放的学校在资金上给予一定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一些现实问题。
“财富”就在身边
在家门口培养“健身意识”
体育场地“人均一平方米”,对于百姓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这个指标放在杭州,就是能够保证市民出门500米范围内有可以健身的场地。”杭州市体育局副局长许云龙用更直观的方法给予表述。
确实,对于多数普通百姓来说,去专业场馆健身并不现实。省体育局前不久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市民选择把邻近的公园、空地作为日常健身场所。
把健身场地设在百姓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便开展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是确保全民健身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化群众体育的必然趋势。从1997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开始在城市、乡镇的生活区修建全民健身场所。如今,杭州城区所建立的全民健身点已达726个,它们与各种大型体育场馆、学校运动场地一起,在杭州构筑了一张疏密有致的体育健身网。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许多社区健身点做运动的主要是老年人,相对单一的几样运动器械很难吸引年轻人的视线。“我们喜欢做一些更加时尚的运动,可现在的健身点才巴掌大,连打羽毛球都有困难,更不要说打网球、游泳了。”都市白领小黄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
“器械单一和场地限制,是在现有社区健身点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许云龙告诉记者,在一些高档小区里,与居民生活相配套的各种体育设施,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住在滨江花园的李先生,现在每到周末都会邀请朋友来自己居住的小区打网球。在这个新建的小区里,开发商在规划时就把游泳池、健身房、健身器械和小区的绿化设计在了一起。“过去并没有锻炼习惯,现在一出门就有运动场,我每次经过都会产生去运动一下的冲动,慢慢也就成了习惯。”李先生如是说。
不过,想要把好事办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关部门在对社区体育场所的调查中发现,不少新建住宅内的游泳池,并不符合国家有关向社会开放的规定,有的设计上先天不足,对游泳者健康和人身安全存在隐患。“想要把好事办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云林告诉记者,现在不少房产商在施工前,会拿着体育场地的规划设计到体育局咨询,从这些趋势来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小区里享受到健身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