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记者在长途车上见到刚从江西德兴农村回杭州的张大顺。他在杭州建材公司工作,已5年未回家。他对记者说:“要不是父亲病重,我这么忙,根本没时间回家。”
进城民工在农村的“留守家庭”生活过得怎样?近日,记者往返于浙赣皖三省交界处的开化、婺源、德兴、歙县等地农村采访,深切地感受到,目前社会对民工在外的情况关注较多,但对其留守农村的家庭关注不够。
“留守孩子”想到父母身边去
在杭州四季青服装城打工的赵青说,大半年过去了,家里的一双儿女不知怎样了?现在,她梦里都在想着孩子。在江西婺源农村的老家,记者见到了正在河边打水仗的赵青之子余钢。
余钢的爷爷说,河里玩水很不安全,但也只好天天提心吊胆跟着孙子。儿子回来时,我让他把孙子带进城,但他一直没答应。据余钢就读小学的负责人介绍,该校像余钢一样,由爷爷奶奶监护的孩子有384人,由其他亲属照顾的有257人。
在村头老樟树下,一位名叫赵大兴的老人向记者反映,他的儿子和媳妇在浙江玉环打工,三四年未回家,只是到了春节,经书信约定后,老人才带着11岁的孙女赵囡妮到镇上接电话,听父母的声音。囡妮说:“父母的样子,我记不清了。暑假里,我想搭车到玉环,后被奶奶发现,骂了一顿,关了两天不让出门,现在再也不敢了。”
赵囡妮班上一半以上同学的父母都在外打工。有的亲戚监护人对孩子比较冷淡,有的迁就放任,造成个别孩子厌学,甚至逃学。赵囡妮说,爷爷奶奶只能管住她的腿,但管不了她的心。她还是想到父母身边去读书。
“留守老人”艰难地守着空楼
三省交界处有个叫“十八跳”的村子,村里的房子大都是新的,有些楼房还很气派。正在收山玉米的杨大爷告诉记者,现在村里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赚来的钱都拿回来造房子。但他们一到城里就不想回来,不顾家,那怎么行?
老杨的儿子在湖州打工,外出头一年还写来几次信,寄来1000元钱。但第二年,到春节时才寄来300元钱。现在,不仅一分钱未寄来,连个电话也没打来。70多岁的老杨身体不太好,身边没子女,守着一个空楼,万一患病,谁来照顾?
在江西省德兴市花桥镇邮电局门口,一位姓程的老婆婆正在请人代写书信。老人告诉记者,10年前,女婿进城打工,两年后,把女儿接走了,现在又把孩子接走了,就剩下她一人守着老屋。前些年,老婆婆还能下地干活,吃穿也算不愁。但现在她年纪大了,已挑不动担子,耕不动地了,连家里吃的水,也是邻居帮着挑来的。这次她特意乘车跑出山,到镇上写信,是想叫孩子们回来看看她,乡下的这个家,她实在扛不住了。
根据老婆婆留下的地址,记者很快联系上她的女婿———远在乐清柳市低压电器厂工作的张威。张威听了记者的叙述,爽快地表示:过几天,他会回家接岳母到乐清团圆的。
更多的民工配偶期盼团圆
在歙县一家叫小黄山的小旅社,记者听到一个真实故事。有位年轻的徽州农村女子,为见两年多未曾谋面的丈夫,在途中钱包被偷的情况下,从开化徒步走到义乌。到义乌后,由于丈夫住的是公司的员工公寓,每间房住着8个外来工,因此,两人只能跑到义乌江畔,叙述着离别之苦和重逢之兴奋。
像这样的事,在皖南农村并不少见。青年农民到江浙一带打工,留下来的配偶一年中往往只有春节时才能与亲人团圆。因此,有农村妇女向妇联反映,丈夫一开始还想家,但时间一长,就淡忘了,偶尔来电话,除了问候一下家中老人、孩子外,已无更多话题,希望妇联帮助她们,保护她们的家庭。
外出打工者大多身强力壮,现在“牛郎织女”般分居两地,多少也遏制了人的正常生理需求,甚至导致婚姻破裂及其他恶性事件。
在开化县马金农村,如今外出打工都是成双成对出去。有了一些积蓄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回来把老人、孩子一同带走,孩子送到民工子弟学校读书,老人在城里享受天伦之乐。在杭州娃哈哈公司打工的徐富贵说,尽管开支是大了一些,但只要全家能在城里团圆,也就是福了。
民工热线回复
农民工有权参加工伤保险
台州务工人员张为民等问:他们所在的建筑企业没有替员工投工伤保险,问行不行?
答: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包括中国境内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及这些用人单位的全部职工或者雇工。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规定,用人单位注册地与生产经营地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原则上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未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的,在生产经营地参加工伤保险。劳动者参加工伤保险,本人无须缴纳工伤保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