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流向农村
城乡樊篱在互动中消解
浦南街道的万田村,经济并不发达,现在却以整洁的村容村貌和房前屋后的绿化闻名浦江城乡。1999年和2003年,该村曾两次进行过旧村改造,但都因经济困难而停顿下来。现在,浦江县对改造规划可行、列入整治名单的村庄,给予村民每人450元至800元的经济补助。有了这样的政策支撑,万田村不到3个月就完成了村庄整治,原来灰头土脸的村落转眼间焕然一新。
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点燃了农民前所未有的热情。浦江县去年有35个村列入整治规划,今年又增加了62个,争取列入明年整治规划的村庄排起了长队,能不能进入整治名单成为村民考验村干部的“硬指标”。
农民这种热情的背后其实是县财政的有力支持。据浦江县有关领导介绍,这两年他们用于村庄整治的补助资金每年达到2500多万元,根据目前的趋势,明年可能要突破3000万元;城乡一体供水的“甘泉工程”总投资超过4亿元,如果按计划5年完成,每年需要投入8000万元。
然而,浦江县近年用于“三农”的投入远不止这些。据统计,他们每年投入主要用于改善农村交通的“康庄工程”资金3000万元,用于整地和农田基本建设资金4500万元,用于农业水利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同时还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环境洁化、农民就业培训、农村社会保障等等,每年投向“三农”的资金超过2亿元。这对县域经济并不发达的浦江来说,不能不说是“大手笔”。
“对‘三农’的投入再多也不过分。”浦江县委书记蔡健说,过去我们对农村的欠账太多,城市居民长期无偿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而农民想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则要自己掏出很大一笔钱,政府难道不应该予以支持?
也许正是这种全新的观念,消解了城乡之间的樊篱,使浦江县的财政资金得以源源不断地注入干渴的农村,催生了新的希望。
在仙华街道冯村采访,我们惊讶于村容的整洁和秀美,村里的两个大水塘用水泥柱装饰起来,四周绿树环绕,水中锦鲤摇弋。一位91岁的老太太热情地与我们交谈,她的几个孙子都住在大城市,邀她过去一起住,但她不愿意:“你们看看,现在农村哪儿比城市差!这里安静还空气好呢!”
新的田野新的希望
“新农村”迸发出新活力
水泥路蜿蜒在秋日的稻田间,车行在浦江农村,收获的气息渐趋浓郁。
白马镇严店村党支部书记严叔连告诉笔者,刚开始村庄整治时,好多村民不支持,还有人担心“路灯装在家门前,小偷会溜得更快”。当邻村曹街村整治完工,在臭水塘上建起了水塘公园时,严店村的村民这才动了心,赶紧派人去曹街取经。
村庄整治完工后,严店人非常高兴,处处炫耀,但没过几天村里很快又脏了,全村人都为之焦急:整治后的环境如何维护?这时村老年协会自告奋勇,组织了村保洁队,“一天两扫”,风雨无阻。起先,农民没有养成卫生习惯,吃剩的瓜皮果壳乱扔。保洁队成员看到后不依不饶,村民也坚定地站在保洁队一边,不讲卫生的竟成了“过街老鼠”。
村容整洁了,池塘里的水变清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悄然发生变化。我们连日在浦江农村采访,发现经过整治的村庄,不仅村貌变了,人的面貌也不一样。在一个“甘蔗村”,笔者注意到,有的村民一边啃着甘蔗,一边把渣子拽在另一只手里。地上连一片纸屑、一个烟蒂也很难找到。
确实,新农村建设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风貌,增强了他们对建设家园的信心。在岳溪村,听说有记者来访,一位大嫂不好意思地说:“可惜我们正在晒豆子,院子里有点乱呢。”对家园的挚爱和荣耀之心跃然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