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10月27日讯 没有执业许可证,很少有上门看病的人,在杭州一些里弄,许多无证诊所就这样开了三四年。
最近,有市民向时报举报无证诊所。记者经过两天暗访发现,无证诊所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确实有许多无证诊所危及百姓健康,但也有一些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医疗技术。那么,对待它们,能否施行一种新的分级审查准入制度呢?
暗访1:“地下牙科”发出信誉卡
从东新路拐进灵德里,七拐八弯,终于找到灵德里101号。这是家牙科诊所,进去时没看到患者,“医生”没穿白大褂,正半躺着看电视。
整个房间只有三四平方米,还算干净,一张沙发靠墙放着,看不到正规医院里具备的医疗设备,墙上也没有执业许可证。
根据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必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悬挂于明显处。记者于是问:“你这里正规不正规啊?证怎么没看到?”“我没有证的,”这位自称“罗天助”的“牙科医生”回答,“我在这里开了三四年了。我以前在上海学过,还在那里做了10多年。”
“我做的牙齿,从没有发生过什么纠纷。没有技术我敢给你看牙?”“罗医生”说,“而且,我这里便宜、方便,到大医院做,跟我做的差不多,何必多花冤枉钱呢?”
随后他拿出一张信誉卡:“你在我这里做,三年内有问题你来找我,人家那里只给你包一年。”
看到记者有些迟疑,“罗医生”说:“你放心好了,我不会为350元骗你的,保证你满意!”
记者表示要考虑考虑,离开了这家诊所。
在这家诊所附近,居民陈先生说:“每天病人不多的,一两个人,多时也就三四人。” “他没有证,你们也相信他?”记者问。
“我们这里没有大医院,看个牙齿要跑好几趟,去大医院有些麻烦,还是这里方便,价钱也便宜。”住在附近的马大妈在这里做过一副假牙。
暗访2:说起证书他谈起经验
在东新路457号,记者也看到一家牙科诊所,面积很小,墙上挂满牙齿模型图,桌子下堆了不少牙模,也没看到执业许可证。
听说记者要看牙,在弄堂口聊天的“医生”连忙跑回来,洗手、穿白大褂、戴口罩,然后把钳子到酒精里蘸了蘸,开始为记者检查。
“你看看,我光牙模就做了这么多。”当记者问起了执业许可证,“医生”笑着指了指墙角的一堆牙模。
“医生”自称是江西九江人,以前在江西的正规医院里干了好多年,后来辞职出来单干,“我是正规培训过的,有证书。”
“只要你在我这里看牙齿,我就拿证书给你看。”他说,“不会赚你多少钱的,我就明说了,只赚你50块钱一颗牙齿。”
当记者准备讨价还价时,他突然关门,“今天不看了,以后再来吧”,说着把记者推出门。
暗访3:有祖传技术但拿不出证
记者随后采访了不少诊所,清一色设备简陋,都看不到执业许可证。“偷偷摸摸开个诊所,就怕被查到。”有一个“医生”说,“幸好这里离市中心较远,大家有个小病小痛,就喜欢来这里看了。”“其实我们这一行里,有的人没多少技术,说不定会害人,也有些人有点技术,做点力所能及的应该没问题。但一说到考证,就难了。”有祖传“挖鸡眼”技术的陈“医生”说,“比如我,从小学了这门技术,做了好多年,你要是向我拿证,我还真拿不出来。”
有几家诊所的“医生”感叹:“现在政府抓得紧,我们也理解的。可我们做了不少年,有一些经验的。而且年龄不饶人,就是想考证,书也读不进去了。”
调查多数市民认为应取缔也有人提出分级审查
记者在长木新村一带做了个调查,结果是:对无证诊所,10个市民中,有6个认为要坚决取缔。家住三塘汶苑的李先生说:“政府要加强打击,毕竟这关系到很多人的健康。”
不过,也有市民认为,这些无证诊所中部分人有一定的医疗技术,在城郊接合部等大医院难以辐射的地方,他们提供了简单的医疗便利,所以,对待他们不能“一刀切”,对这些诊所实行分级管理,可能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前几年从医疗单位退休的黄大妈说,“在偏远的地方,老百姓比较基础的医疗需求也不能忽视。对这类诊所,是不是可以降低执业门槛,进行分类培训和考证?如果降低门槛后,还是不合格,那就坚决取缔。”
如果你的住所附近有这样的无证诊所,你是否信任它们?对待这些无证诊所,你认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更好?请拨打时报热线85055000,你的意见将会传达到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