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笔者在常山县食用菌办公室了解到,到目前为止,该县今年已发展食用菌9000万瓶袋,食用菌生产总量比去年增加50%。其中年栽培500万以上瓶袋的乡镇有2个;年生产栽培100万瓶袋以上的专业村有7个;年销售鲜菇500吨以上的贩销大户有20户。
在上个世纪末,该县食用菌总量还不到3000万瓶袋,为何在短短的几年里,发展如此迅速,原来该县食用菌协会的“传、帮、带”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传”就是传授技术,抓好技术培训。县食用菌办公室副主任王良水介绍,食用菌协会今年以来组织技术培训19次,培训1800多人次,尤其是秀珍菇与金针菇的循环栽培技术、高温蘑菇的栽培技术、金针菇和猴头菇防杂菌技术等,向菇农进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传授,促进了菇农在栽培技术方面有新的提高;
“帮”就是帮菇农和贩销大户提供市场信息,联系销售业务。如协会会员胡十五你、胡良兴、胡坤水等贩销大户,通过协会的信息共享,年销售鲜菇分别达600多吨,既增加了个人收入,又为菇农解决了菇难销的问题。目前,全县食用菌总产量的80%都由协会会员销售,并且价格比零售高10%左右。在帮助菇农销售鲜菇的同时,协会还帮食用菌生产大户和生产企业出谋划策和包装项目。如10月20日,县食用菌协会会长刘益寿带领“常山县宝新果蔬菌有限公司”等企业到省外贸部门将猴头、金针菇干菇产品审报“浙江省农产品出口基地”,如审报成功,将对常山的食用菌生产和加工带来更大的促进和推动;
“带”一是带领有关会员和生产加工大户到外地学习考察,增长知识和更新观念。如今年6月中旬,县食用菌协会组织“天乐食用菌研究所”、“绿尔康食品罐头厂”、“宝新果蔬菌有限公司”等会员单位负责人、及协会理事、会员20多人到外地学习先进食用菌生产和管理经验。二是带动菇农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通过典型宣传、引导等措施,使广大菇农树立起“有一定的规模才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理念,目前,该县年栽培5万瓶袋以上的大户已达147户,使一批生产栽培大户逐步向更大规模发展。预计明年全县食用菌生产量将突破1亿瓶袋
据了解,常山县食用菌协会于1999年成立以来,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协会越来越注重做好服务、调节、沟通和宣传等作用。在推动规模生产、增加栽培总量的同时,通过协会的作用,使销售大户有序地收购和销售,避免了无组织地压级压价等坑农行为,并使鲜菇价格平均每公斤提高0、2元左右,仅这一项,食用菌协会年助农增收12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