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很多人说,填报高考志愿是人生最重大的选择之一,因为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实总难以改变。可在浙江高校里,成才立交桥一次次地架起,很多学生进了大学后发现,只要努力,还是有重新转校和转专业的机会。像浙大城市学院、宁波理工学院的学生通过进校一两年的努力,有一定比例的机会转进浙大就读。浙工大之江学院的学生有机会转进浙工大就读。而从3年前起,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这种“2+2”转校的机会进一步放大,凡是浙江的普通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的二年级学生只要通过“2+2”插校考试,就能离开曾就读两年的高校,成为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名牌高校的学生。于是,“插校生”这个新名词应运而生。据粗略统计,目前我省有“插校生”已近千人。他们的生活也因为第二次的选择而有了与众不同的“味道”。
如今,在浙江不少普通高校的大二学生中,“插校”风愈演愈烈。一位去年“插校”成功的学生向记者透露:“我原先学校与我同届的学生中,就有40多个通过‘插校考试’,转进了更好的大学。这数字比上一届翻了一番,报名人数的增加可想而知。据说其他学校个别班,约三分之一的人都报了名。”
酸 “名校梦”的N种理由
一说起这从天而降的“第二次选择”,许多插校生不由得回忆起填报高考志愿时的遗憾:差强人意的高考成绩令他们与那些名牌高校的好专业绝缘,最终只能报原来的高校将就将就。现已成功“插”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读的小屠向记者坦言:“高考失意时,曾想过高复,又担心自己的心理素质无法承担由此带来的更大压力,后来知道,进了高校后还是有机会到名牌高校念类似专业,觉得考得上最好,考不上也没事,心态可以很放松,我就立刻报名了。”
除了想挽回自己发挥失常造成的遗憾,浙江工商大学的小蕾选择做“插校生”却是想证明一次自己的判断:“填高考志愿时,我真的什么也不懂,爸妈怎么说我就怎么填,结果在他们说‘好’的大学念了两年才发现,其实有更适合我的地方。”而一些曾在“三本”院校就读的“插校生”奔赴名牌高校则是考虑到了学费问题,毕竟相对民办高校来说,接受‘插校生’的名校收费却不高,‘插校’能为其父母减轻不少经济负担。
在此次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不少“插校生”之所以有“名校梦”,是因为那句“人往高处走”的俗语。在他们眼里,学校的名气不仅意味着更强的综合实力、更好的专业师资,也意味着将来更光明的就业形势与更畅通的考研信息渠道。
甜 带来惊喜的“宠儿”
儿子(强压着心里的喜悦,平静地说):爸,我这个学期要换个学校读读。
父亲(半晌回不过神来):什么?换学校?什么学校?
儿子(仍故作镇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父亲(皱着眉头迟疑片刻):好像还挺有名气的。是你们学校分配你过去的?
儿子(一脸得意):才不是呢。我自己考过去的。
父亲(惊喜莫名):真的?小子够能干的。
这幕意外与惊喜交集的情景发生在去年9月。为把“第二次的选择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位儿子在通过“插校考试”之前始终瞒着家里人,直到临开学时才揭晓谜底。而且这还是不少“插校生”的惯用“伎俩”。对此,当事人纷纷表示:“以我们的年纪与经历应该已能独立作出决定。而且说到底这是次考试,不敢太声张,既怕考不上会丢人,也怕爸妈跟高考那会儿一样操心,增加我们的心理压力。考上了再说给他们一个惊喜不是更好吗?”
有意思的是,“插校生”不仅给父母带去了惊喜,也让名牌高校的老师刮目相看。据了解,去年进入浙江工商大学金融专业的40名“插校生”单独编了一个班,该班上学年两学期的平均成绩分别位居全系的第一、第二位。类似情况在其他接收“插校生”的高校也时有发生,“插校生”渐渐成了“刻苦”的代名词。难怪记者昨晚10点想电话连线采访几位“插校生”时,电话另一端均传来以下答复:“他考研了,最近都是‘鸟叫出门鬼叫进门’,起码晚上12点回来,早上7点不到就出门了。”
“插校生”小屠不无得意地对记者说:“因为老师常常在其他班的同学面前夸我们用功,他们现在都有点儿吃醋了,总觉得老师已经把我们这些‘插校生’当作了‘宠儿’。”
苦 一天到晚的课
话说回来,“插校生”成为“宠儿”之前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记者所调查的几多高校中,近半“插校生”在“插校”的同时还换了专业,因此,他们除了要重新适应新学校新环境,还得应付因陌生而变得更加繁重的功课。
目前就读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的小孙,在原先学校学的专业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他从大一开始才喜欢上编程,同时发现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面比国贸更广,就有了换专业的想法,可又觉得在本校转专业手续繁琐,还不如干脆趁‘插校’时换专业来得方便。惟独没想到等他如愿以偿的时候,“一天到晚的课”也跟着来了。小孙苦笑着说:“我在原校一直学得挺轻松,可到新学校的第一个学期,因为换专业,很多科目要重新学,每周三我都有十几节课,从早上八点上到晚上九点半,特别难受。考试前连复习资料也看不完,只好半夜打手电在被窝里看,‘笨鸟’总得先飞么。”
据悉,有相同遭遇的“插校生”比比皆是,原来学统计的小严也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本来换专业后一个学期学十几门课已经很累很累了,再加上看到身边同学那么用功,更不敢放松了,生活也变得畸形。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我都有点儿后悔‘插校’了。”
辣 始料未及的压力
由此可见,在“可以读两个学校”的这一诱人机遇背后,其实隐藏着让“插校生”们始料未及的压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插校生”向记者娓娓道来:“在我们‘插校生’面前,首当其冲的便是学业压力,同学们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成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我虽喜欢轻松的环境的,但此时也只能跟着大家‘学习’。寝室本来就小还挤了六个‘爱学习’的‘插校生’,谁都懒得收拾,环境不好人自然也变得烦躁。还有部分心理压力来自与同学的关系,因为大家忙于学习,相互间交流沟通的机会少得可怜,我再也找不到在原来学校里那种集体的温馨了。”
既然如此,那千辛万苦地“插校”到底值不值?面对记者的提问,少数大四的“插校生”面露难色:“‘插校’说到底是为了进名校,为了将来的出路,所以没毕业之前,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付出将收获怎样的结果,‘值不值得’暂时还无法下定论。”
与此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插校生”很干脆地回答记者:“值。”作为过来人,小李从容地解释说:“其实我和同学都认为‘插校’考试关注的是知识的积累,根本不用突击,就是突击也没用,所以谈不上‘千辛万苦’。而另一方面,我在新学校待了一年多,虽说不像在原来的学校那样,轻轻松松就能名列前茅,但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却让人感觉特别充实,更有挑战性,收获绝对大于付出。”“是啊,比起从前,现在可很少有人会拉我去上网玩游戏了,节约了不少光阴。”一旁的同学随声附和。此外,还有不少“插校生”认为“插校”的收获也包括提高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等等。
编后
浙江省自2003年开始选拔全省各类全日制普通高校二年级在校优秀本科学生(含独立学院),使其转入部分高校重点专业学习,毕业后发选拔学校的普通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即俗称的“大学生2+2”。2003年只针对少数学校进行试点,2004年扩大了转校范围,300余名大二生可择优转校,允许接收转校学生扩大到5所大学。今年名额进一步放大,全省有360名左右的优秀大二本科生成功实现转校,进入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5校的10个重点专业就读。
“2+2”转校考试每年7月初针对全省各类全日制普通高校二年级在校本科生(含独立学院)选拔。只要考试通过,学生从大三秋季新学期起就从原校转入新校就读,毕业时颁发新校文凭。当然,申请“2+2”跨校转专业考试,学生须具备一定条件,比如学生必须在前3个学期没有不合格课程,没有违纪处分,英语要通过CET—4级考试或者第三学期成绩在班级前30%,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类学生须通过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二级)、文科类学生须通过一级,或计算机类课程成绩在班级前30%等等。一般每年6月报名,7月考试,9月转入新校,考试科目分基础课和综合课两门,共计3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