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间融资,温州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地方。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初现端倪到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鼎盛,再到眼下的日渐式微,温州民间融资一直是个毁誉参半、常说常新的话题。继不久前央行发布《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首度为民间金融“正名”后,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日前也完成了《区域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比较研究》的报告,指出借贷规模超400亿元的温州民间金融出现逐步边缘化趋势,报告还首度开声要改造和提升温州传统的民间金融市场。这意味着温州民间金融将“新装上阵”。
曾经的“扛鼎者”
陈先生是平阳县一位企业能人,今年7月,他从安徽承包了一个破产重组的国有化工厂,陈先生瞅准建筑市场,准备转产市场前景广阔的有机涂料,当地银行答应以企业资产抵押,提供1000万元贷款。
但由于要兼顾其他投资项目,陈先生无法筹集1500万元的投产资金。陈先生回温与亲朋好友商量,两名有意投资的昔日同学还特意到安徽实地考察,随后陈先生顺利融资500万元,其中350万元资金年利率为11%,另150万元则以13%年利率,两年内还清。资金到位后,有机涂料生产计划顺利实施。
陈先生的“融资故事”只是温州无数个故事之一。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末的民间借贷资金规模为410亿元。作为一种自发的民间资金运作方式,民间融资在温州当地经济生活中,已经成为部分中小企业取得流动资金和建设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
“温州民间金融作为上个世纪改革开放的伴生物,已经走过了25年历程。”我市金融界人士向记者回忆了民间金融之路。
温州来自国家的投入少,而市场经济萌发则较快,改革开放一开始,温州的民间借贷便“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随民间借贷比率日益上升。到1985年,全市农村个体户、联户和乡镇企业资金需求达6.5亿元至7亿元,其中银行和信用社借贷资金占总需求的30%左右,企业自有资金占24%,民间借贷占最大头,达到36%。
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我市沿海平原地区,民间借贷更是起了“扛鼎”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金融部门在对苍南县钱库镇10户批发大户、26家商店和9家企业调查中发现,资金总需求为366.4万元的资金竟有62%来自民间借贷;而同期乐清县柳市的乡镇企业和家庭工商业所需的流动资金,也有近50%是从民间借入。
二十年渐成“陪衬”
“在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之后,温州民间金融渐渐趋向弱化。”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有关负责人近日称。
据央行统计,1980年前后,温州民间融资约为4.5亿元,而1980年全市贷款余额亦仅为7亿元,民间融资约占银行贷款的65%。到了1991年左右,民间融资快速发展,民间融资约为银行贷款的80%。2001年,民间信用规模总计已经超过了300亿元,但2001年温州银行贷款额已经上升到708亿元,民间融资占整个金融市场的份额开始下降,曾经的主角渐渐沦为“陪衬”。
民间借贷利率的变化也是民间借贷活跃程度的“晴雨表”。央行统计显示,1995年以前,温州民间借贷利率超过30%,1990年以前两个市场的利差超过20个百分点,此后基本上持续下降,发展脚步逐渐放缓。
与此同时,民间金融的形式也在不断“收编”。上个世纪80年代,除直接借贷外,主要还有合会、企业集资、“银背”活动以及私人钱庄等等,形式多样;上世纪90年代民间金融主要形式则是一共180多家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融资租赁公司以及一些农村金融服务社等,形式多样性降低。进入21世纪,金融服务社等被撤并,民间金融形式主要表现为直接借贷和一些投资项目的集资等,“活动空间”明显缩小。
“地摊的生存空间最终将被专业超市吞噬,这同样也是银行业的大趋势。”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有关负责人形象地给民间金融发展趋势作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