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的第一家大型综合商场——下沙商贸城不久前正式开张迎客。这家针对附近居民、学生的商贸城,在开张前就成了下沙高教园区里学生们谈论的话题。因为商贸城在招商期间特别针对在校大学生推出了免收租金的商铺,顿时引来了众多在校学生,免租金商铺很快就全部招满,还有学生在商贸城租下了其他的店铺。这些还在读书的“店老板”成了商贸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边做学生,一边当老板,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到底是不是能够做到两者兼顾呢?有不少人对此表示疑问。
优惠商铺引来百余名学生
下沙商贸城才开张了一个月,但是这座商城的名字在下沙大学城的学生中间早已传开,并且成了话题。因为在商贸城招商的时候,它专门面向在校就读的大学生推出了5间免租金的商铺。只要在校就读的学生提出租赁申请,并经过相关的审查,就可以享受到一年租期内的租金免除政策。
商贸城策划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推出这样的政策,是因为下沙商贸城靠近下沙高教院区,学生占了消费人群的40%左右,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同时,现在就读的大学生当中有许多人有创业的愿望,所以推出的优惠商铺应该能够吸引那些想试试当老板的滋味的学生。
果然这个消息一发布,商贸城的电话就没有断过,大约有上百人前来询问租商铺的事宜,全都是附近高教园区学生打来的。
商贸城仅有的5个商铺很快就租出去了。得不到免租商铺的学生就在商贸城里租下了其他的商铺。策划部的工作人员说:“直到现在,打电话到我们这里的大学生还有许多。”
高校“学生老板”渐成一族
下沙商贸城的这个措施在学生当中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一时间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原本在读书的时候做一些推销或者是家教的工作,勤工俭学在大学校园里已经非常普遍,也有一些学生会偶尔做一些小买卖,有实力的学生开始尝试自己投资开商铺做生意。
在学生中间,“老板”或“准老板”一族渐渐出现了。他们不再满足于利用节假日空闲时间实习和打工,而是直接自己出钱做生意,当老板,他们或者是想早点实现个人价值或是独立,或者是展现自己的能力,于是他们选择了用这种方式提前和社会接轨。下沙商贸城大张旗鼓地推出这样的措施,把“学生老板”这个行业全面推向了前台。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许多自己创业的学生都是读商科专业的,他们的想法是在经商赚钱的同时,也能够实践那些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有些人甚至会事先看许多书籍和资料。
有心理底线不怕失败
朱其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年已经大四了。记者和他一见面,他就颇为主动地和记者交换了名片,在名片上列出了满满当当一系列经营范围,让记者颇为惊讶,因为这还不是他所做生意的全部内容呢。
聊起来之后才知道,朱其龙是温州人,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温州人式”的精明。但是除了籍贯之外,朱其龙和大家传统观念中的温州人完全不一样。“我的家在一个靠海的小村子里,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就靠种地过活,家里有4个孩子,我是最小的。”
“一切都是机缘巧合吧,不过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抓住了它而已。”今年暑假,朱其龙正和在杭州做生意的姐夫一起干活,这个时候正巧白鹿服饰城的商铺在招商。由于朱其龙有亲戚在四季青批发服装,他觉得这是个机会。在考虑了几天以后,他就和服饰城签了约,然后从亲戚那里借到几万元的启动资金,做起了服饰买卖。
店铺刚开张没多久,学校开学了。朱其龙找了个小姑娘看着铺子,自己负责一周进两次货,有空的时候去看看。“大四只有5门课,空闲时间较多,所以学校和店铺两头照顾还并不算很累。”
一个月以后,朱其龙又开始了第二项生意。他在网上开设了一个购物网站,卖起了手机。为了节约人手,从进货到销售,还有网站的后台更新,朱其龙全都靠自己来。
启动资金都是借来的,自己又是第一次真刀真枪地做生意,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一面还要坚持学业,压力真的不小,这一点朱其龙对记者直言不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杭州经商的事情,并没有让父母知道,就是怕他们会替他担心。
“亏了怎么办?”对这个最现实的问题,朱其龙在一开始就想好了,他给自己设了一个心理底线:服装店全部亏掉,卖手机不赚钱。朱其龙觉得年轻是自己的本钱,即使这次尝试不成功,以后还有机会。现在店铺的情况都要好于朱其龙当初的预期,服装店有些起色,而手机网站在第一个月就有2000元的盈利。
朱其龙说,一年以后,他的“老板生涯”应该会有变化。那时他将毕业,服装店的租期也到了。朱其龙说自己还是想去一个比较大的企业找一份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
在学校和店铺间奔波
施芸芸(化名)是浙江科技学院大二文秘专业的学生,她是今年才开始自己创业的。初次见到她,是在工联她开的服饰店里,记者眼中的她,已经完全没有学生的稚气,而是个精明能干的商人。
说起自己当初的创业经历,施芸芸颇有感慨。她学的是文秘专业,但是不感兴趣,对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也不向往,所以她早就想到毕业后要自己做生意。
刚好表妹想开店,施芸芸瞒着父母和表妹合伙开了家服饰店,主要经营女装。其实家在杭州的施芸芸,家庭条件不错。“所以我当初根本没想到要赚钱,”施芸芸说,“主要是想多多积累经验,为自己毕业后做生意做些铺垫。”
但是预想的生活和现实差距很大。做生意会遇到的资金周转问题、进货不对路问题,都是她现在头疼的,现在店里能够保持收支平衡已经让她很欣慰了。
另外,既要兼顾学习又要管好店铺,对于施芸芸来说也很辛苦。施芸芸现在白天读书,下课后赶往自己的小店,至到晚上,其他时间则由表妹打理。
记者说起有很多学生都想做生意,施芸芸感慨地说:“其实真的很累。”施芸芸说,自己的父母根本不支持她创业,她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被他们发现之后就被迫放弃。不仅身体上累,精神上压力也大。
支持方:增加经验,减少就业压力
据了解,在学生当中,开店做生意的现象虽然还没有非常普遍,但是也不是个别的现象,除了下沙商贸城的那几个“学生优惠商铺”之外,在白鹿服饰城,工联服饰城,高新数码城,甚至一些网上的虚拟商铺里,都有还在读书的大学生自己投资开店的情况。仅工联服饰城一层中,在校学生开的店就有5家。
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创业现象,记者采访了几位大学生。他们对在校创业的现象都不觉得奇怪。对“学生老板”,学生们都抱着宽容的态度,有的还会羡慕。不过学生们的看法也很实际。现在读大三的方琪说:“我觉得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创业呢?我认为学生有一些社会实践是好的,可能对我们接受知识,理解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帮助,但是我们现在还是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应该先把基础打扎实。”还有个大四的学生认为,现在开始创业,自己当老板没有谁限制很不错,同时做的好的话就可以缓解以后的就业压力。不过在大一、大二就考虑创业好像有点为时过早。
反对方:本末倒置,很难坚持到底
另一方面,学校对在校学生的经商并不完全赞同。
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处处长孙鹰一开始就明确表示反对,理由只有一点,那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
对于学生所说的解决生活费用和实践结合理论的观点,孙鹰都表示了不赞同。孙鹰认为,自己经商做老板,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和实习、社会实践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一旦学生自己经商,将学业和经营放在一起就不适合了。因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从事这样的活动要不影响学业,是不可能的。而且经商要求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经历,这是还没有完成学业的学生所不具有的。所以孙鹰对于这些已经出去“当老板”的学生并不看好,他觉得他们应该不会坚持很长时间。
孙鹰的建议是,学校有相关的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不影响学业的大前提下做出适当的选择,不应该将这些和学习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