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科技片、上网查查资料、发电子邮件向专家请教……从自家的提子园里一回来,坐在电脑前,王录明俨然是个研究人员。30出头的王录明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仙居农民,自去年4月创办提子研究所以来,王录明有了一个新的头衔———仙居县提子研究所所长。作为提子种植大户的他,更是对提子的栽培技术着了迷。
王录明的研究所共有8名工作人员,其中有两位是省农科院的专家。从引种到新品种研究,以及一系列管理等,王录明的研究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这不,这几天,他正忙着对提子施肥这一环节进行研究。
在仙居,像王录明一样由农民自办的“研究所”已不是新鲜事物了。据了解,该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不仅自己走上了效益农业之路,而且还兴起一股“研究”热,他们利用自办的“研究所”这一平台,加强对外联系,开发新品种,推广种养殖技术,提供科技服务,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据统计,仙居县已有近20家“农业研究所”,涉及食用菌、黄姜等特色产业,有10多项家庭实用种养殖科研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带动发展了1万多亩特色种养殖基地。
“每年出门学习技术就花1万多元,但值得!”王录明向记者介绍,自创办研究所以来,他与国内许多提子种植专家保持经常联系,时常到外面大的提子种植基地取经,获取国内外最新的提子种植技术,并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通过基地试验,引进开发了10多个提子品种,每亩产出效益均可达到1万多元,王录明家的50亩提子每年都有好收成。
“身边的专家更加亲切!”谈起“研究所”,横溪镇的蒋玉明一个劲地夸。蒋玉明是王录明研究所的得益者,刚开始,蒋玉明对提子一窍不通,有了研究所工作人员手把手的教导,如今,蒋玉明已发展提子20亩。据统计,在“研究所”的推动下,仙居县提子种植面积已逾千亩。
陈西秀创办的“食用菌家庭研究所”,是仙居县农民创办最早的“农业研究所”之一。这个创办于1984年8月的“研究所”,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原子能研究所、上海农科院等权威研究所保持着密切联系。长年的研究,陈西秀对各种食用菌颇有心得,如今,他家每年香菇产出达7万公斤。为推广技术,陈西秀的“研究所”一年还开办六七期培训班,每次培训人数超百,为全县乃至邻县及其他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乡土技术人才。凭借“研究所”这一平台,陈西秀刻苦钻研,多次被评为省科技示范户、省科技示范标兵,在当地被誉为“菌王”。
据悉,多年来,仙居科技、农业等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农民兴办农科所,创建科技示范基地,并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为“农民研究所”提供信息技术上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