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质监局发布的《浙江省名牌产品发展报告》中指出,我省2/3左右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出口的产品贴的是国外品牌,虽然贴牌出口减少了国际市场的开拓成本,但缺乏自主品牌,只能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赚取微薄的加工费、辛苦钱,产品的大部分利润都落在了中间商和经销商手中。
现状:浙江名牌企业有软肋
有人预言,在未来30年中,超级营销集团将会垄断60%以上的市场,而能够顺利进入这些市场的必然是品牌产品。对企业而言,为迎合未来消费需求和市场营销体系的变革,在未来的市场中取得优势,必须拥有自己的强势品牌。
我省自1992年实施名牌战略以来,经过13年的发展,已拥有中国名牌139个,占全国952个名牌总数的15%,位居全国各省第二;浙江名牌产品已发展到1039个。据测算,2004年浙江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2.12%,拉动工业经济增长5.53%。
然而,浙江中国名牌却面临着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市场认可度不高的尴尬局面。有些浙产中国名牌产品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际名牌产品和采购集团的指定供应商,却不被国内企业,尤其是省内企业所接受。“飞跃”、“宝石”,是我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工业缝纫机品牌,但在我省一般规模的纺织服装企业里,却难以寻觅到它们的踪影。
在不久前举行的全省品牌建设工作交流大会上,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瞿素芬指出,在创建名牌过程中,浙江企业与世界品牌企业以及广东等地企业的最大差距,是市场理念缺失和市场运作能力不足。
“广东企业对市场研究得早,研究得深,以美的、TCL等为主的一批企业,以自己的品牌占领市场,以自己的品牌势力来进行市场运作,实现对资源和产业链的整合。浙江企业喜欢做买卖,而不愿做市场。浙江产品品质不比广东差,但广东总体品牌形象比浙江好。”瞿素芬分析说。
观点:名牌期待市场化运作
品牌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通用语言,国际知名品牌凭借其技术和营销优势,早已在世界主流市场树立了品牌的知名度,在品牌经济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占有世界著名品牌总量的57%,欧盟占有35%,日本为7%,分列世界前三位。
在不久前结束的广交会上,参展的品牌企业已多达600多家,品牌展位已占总数的14%。在品牌展区,美的、科龙、格兰仕以及康宝、万和、港丰、新宝等7家广东顺德品牌企业可谓“地势显赫”,大赚人气、财气。
以中国空调业为例,上世纪90年代,众多中国企业开始有实力与空调国际军团抗衡中国市场。多年来,“美的”一直在营造一种品牌规模效应。如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并购扩大产能,打造专业制冷帝国版图,一方面与外资全面合作,提升产品技术实力,同时借助“节能普及运动”等终端互动形式,为消费者提供他们切实需要的产品技术指导与服务,而这一切的有效整合,极大地体现了品牌的规模效应。
这种利用“中国名牌”之称,根据市场消费环境变化,极力推销、提升品牌形象,从而发挥“中国名牌”最大价值的现象,在浙江的中国名牌企业中却十分少见。这也是浙江中国名牌企业的品牌价值不够显著,名牌的社会公认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在提到目前我省实施名牌战略中存在的问题时,瞿素芬说,目前浙江省一些名牌企业存在着“名牌到手、终身享用”的思想,对如何维护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缺乏战略把握。对于逐渐浮出水面的“名牌大省”浙江而言,空有“中国名牌”之名而难有市场效应,已经成为名牌战略中的软肋。酒香还需勤吆喝,“成名”之后尚需“播名”,浙产“中国名牌”呼唤市场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