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中,除了地铁和轻轨,有没有不受红绿灯和交通堵塞限制的交通工具?玉环杨宗林就想到了一个利用绿化带和人行道建设单厢列车系统的创意,并在前不久举行的上海轨道交通国际论坛上打动了众多国内外专家。
国际论坛上
“光头司令”破例讲了8分钟
“上讲台演讲的都是专家和名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副部长、日本原法务大臣……就我一个没有头衔,是‘光头司令’。”昨天晚上,在玉环县便民中心杨宗林办公室里,他拿着那张临时起草的演讲稿,向记者回忆起了参加“2005上海轨道交通国际论坛”的一幕:讲台上,老杨对着台上正在播放的“单人车厢高架轨道列车及其网络交通的构想”三维动画,侃侃而谈。台下坐着的是来自日本、德国、美国以及国内300多位轨道交通界的著名学者和专家。
由于时间紧迫,本来安排发言后的现场答辩取消了,杨宗林讲完了后心还悬着一大半。不过出乎他的意料,如雷的掌声响完后,会场里的300多名专家就开始对这个新事物开始了讨论。刚走下讲台,大会的组织者之一、同济大学教授、《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孙章就握住了他的手:“演讲的效果很好,刚才国家建设部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已经要求把演示内容翻刻成光盘,说是要带回北京研究。”杨宗林这才舒了一口气。
8年前的经历
产生不怕红绿灯的新构想
杨宗林是玉环县便民服务中心的副主任,谈起这个让他名声大噪的“单人车厢高架轨道列车”的想法,他说最早是源于1997年在上海乘公交车受堵的经历。当时刚上车,他就被闷在了红绿灯路口10几分钟,看到旁边人行道上的绿化空间,他就想如果这些绿树上面也能走车那该多好啊?有了这个想法,他每到一个城市都会观察人行道和绿化带边的建筑,还到网上去了解进一步的情况,国内外有关轨道列车的资料他都查了个遍。轻轨列车,体积太大,高架列车,成本太高,也妨碍绿化,最后,他把目光盯在了轨道列车的微型化上,“要是一人一个车厢,它能够利用原有道路的空间,也不会影响绿化,那不是最合适的么?”
2002年6月,他终于制成了一个微型轻轨列车模型。在这个模型里,主要有列车轨道、单厢列车、总控制室三部分总成。列车的轨道都是利用现有的绿化带或人行道边的空地,高度为5米,在每个上下客点都通过天桥一样的联接点来运送旅客。车子都是匀速行使,遇到红绿灯也不用停,因为轨道上没有反向的列车。每个单厢列车的最大客容量是25人,每个车厢1个人,旅客通过智能IC卡进入客车,车厢里面有类似电梯的装置,只要输入要去的站台,如“武林门”,列车就在武林门处自动打开,而在运行途中不会打开。运行的数据,通过智能控制中心来汇总,旅客可以按照电脑指示,在特定的座位前等候。
根据杨宗林的计算,如果单厢列车的运行间隔是1.5分钟一趟,3分钟的时间来回对开,可以载客100人。以公共汽车和公共电车平均每车载客50人,3分钟一趟计算,那么,在同样的时间里,单厢列车的载客总量将是公共汽车和公共电车的2倍。
而且按照杨宗林的初步估算,单厢列车每公里的造价只要700万元,远低于地铁和高架轻轨的造价。
专家说法
这种单厢列车大有用武之地
“这个单人车厢高架轨道列车的想法很有创意,对中小城市特别适合,很有推广价值。”昨天,同济大学的孙章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为了杨宗林的这个创意,今年3月18日,他曾在办公室里与杨宗林从下午5点一直谈到晚上11点,最后他拍板决定今年11月13日的“2005上海轨道交通国际论坛”上,给杨8分钟的多媒体演示时间,也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孙章教授还特别强调单厢列车系统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补充,因为受载客量、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的影响,在大城市推广这种交通系统还不太现实。但在无法建造地铁、轻轨的中小城市,还有城市中繁华的商业街道,这种单厢列车都有很大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