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草根金融日益显现的“双刃剑”效应,温州决定出手改变。央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日前发布《区域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比较研究》称,被称为草根金融的民间金融,在推动温州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表现出对产业升级的掣肘。当地产业升级亟须“金融正规军”通过信贷导向促进。
该报告为地方央行首次出炉的区域金融研究报告,由央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蔡灵跃领衔完成。《第一财经日报》于昨日获得报告全文。
民间金融对推动温州区域经济增长、市场化发展、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金融深化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但报告认为:“对温州民间金融市场的综合效率应二分地、历史地判断。”在现阶段,民间金融作为传统市场行为,“在推进产业升级和市场经济现代化方面贡献力已显不足”,甚至强化了温州经济发展“代际锁定”的困境——即两代人之间商业文化背景相同,依赖的市场网络相同,生产技术知识也相同。
“温州区域经济发展至今,产业结构成为关键的制约瓶颈。”央行温州市中心支行一位官员表示,相对于苏州支柱产业中40%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而言,温州支柱产业还停留在鞋革、服装、工业电器、塑料制品、印刷等传统产业上,工业产值中高新产品产值占比仅5%;企业单体规模普遍较小,中小企业占99%;而且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约占78%,企业组织结构难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这种产业格局与温州当地金融结构——民间金融所占份额较大、正规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不无关系。”
上述观点与报告基本一致。报告把民间金融的这种影响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温州民间融资市场的借贷双方主要限于彼此熟悉的个人之间,从而形成了以家庭为核心,以亲友、邻里为圈子的家族产业组织结构,这种结构是制约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镣铐。
民间金融的分散性制约资金借贷的规模,则是民间金融制约产业升级的另一面。蔡灵跃认为,受资金因素的限制,温州企业只能选择设备少、投资小、上马快、易扩散、投资回收期短的“短平快”投资项目。“同时,民间金融作为一种传统服务,很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投资所需要的金融工具创新和大规模融资支持,影响了产业技术结构的提升。”
此外,蔡灵跃指出,温州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没有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虽有产业升级的规划,但不掌握民间金融资源;而民间金融注重短期效益,往往并不按照政府规划投资产业升级项目,致使政府规划容易落空。
为此,报告建议,各级正规金融机构“要发挥金融对产业升级的导向作用”。报告认为:“金融要着眼长远发展和综合效益,将金融资源配置到产业档次高、生产效率好的行业;抓住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