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这些认真、负责、有骨气的社员,编织社发展得越来越快,规模也越来越大。林国庆告诉记者,长年在编织社工作的妇女大概有300多位,其中100多人是劳动路社区的,其他都来自附近社区。这些妇女大多是下岗的,此外还有一些残疾人。如果算上平常来社里打打零工的人,那么总人数会超过1000。
“还有20多人兼起了‘经纪人’的角色,他们在富阳、萧山、千岛湖等地方组织当地农村妇女参与编织,每次从我们这里拿货料,发到农妇手里完成。”
“规模大了,我们就有胆子接更大的订单,完成更多量的货物。像这次几十万个彩球,我们就敢接;以前只有几十个人,就只能做一些小批量的东西。”
编织社最初是一个社区的组织,姐妹们靠自己的劳动相互扶持走过困境。但随着规模日渐庞大,越来越多的妇女从中得到收获,能够凭自己的劳动自立,这是让林国庆最高兴的。现在,如何有效组织所有的社员,如何保证社员们尽可能多地拿到辛苦钱,又成为林国庆以及一起管理编织社的社区干部思考的问题。
给农民最实在的帮助
张桂芳仙居县官路镇石井村妇代会副主任、绿盈专业合作社主任
浙江省2004年社会公益志愿者“10佳”创业新星
她只是仙居县官路镇石井村一个“先富起来”的万元户,家里主要加工咸鸭蛋、皮蛋,外加一些种植副业。但是别人看起来,她家好像是开银行的:贫困农户想要贷款借钱,首先想到的就是她张大姐。
10多年来,她共向116户贫困农户伸出了援助之手,为农户累计担保、承担风险责任80多万元;自己通过各种手段借来资金,再转借给贫困农户90多万元。她扶持的农户大多脱了贫,其中60多户步入了小康行列。
不借钱就是“见死不救”
张桂芳给记者讲了一桩印象深刻的事。
村民周小贤,1991年大年三十跑到张桂芳家里哀求:大姐,我家的小猪崽快饿死了!她跑到周小贤家一看,6头刚刚出生的小猪饿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地躺在一角,周小贤的媳妇在一旁流眼泪。
周小贤从小孤苦伶仃,他媳妇也是孤儿,但夫妻俩人穷志不穷,为了过上好日子,可以没日没夜地干活。他们听说养猪娘能赚钱,就用卖余粮得来的钱买了两头母猪,母猪前几天添丁12口,可是小周夫妇连买饲料的钱都没有。没有饲料吃,母猪不产奶,小猪崽活活饿死了6头。
周小贤求张桂芳不为别的,只为借一点饲料钱,让小猪长点儿大可以卖钱。张桂芳二话没说从家里拿了1500元钱借给小周。
手里有了钱,周小贤买足了饲料,把六头小猪养得肥肥胖胖,年底全部出栏,赚了3000多元。同年,在张桂芳帮助下他又养起了150只鸭子,鸭子卖掉后又赚了不少钱。
10多年来,张桂芳热心帮扶的举动一直在延续。她告诉记者: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第一个拦路虎是一个“钱”字。许多农户都很想通过自己劳动致富,但因缺乏资金而无能为力。因为没有担保,银行和民间资金都不肯借钱给他们,他们往往在贫困的圈子里越陷越深。对他们来说,最实在的帮助是解决资金困难。
张桂芳自己家也没有多少钱,她在这10多年,总共借了、担保了100多万元资金给农户,她是怎么做的呢?一是把自己的钱借给贫困户;二是为贫困户担保向信用社贷款;三是向亲戚朋友以高息借进,然后以银行利息贴息借出。
比如说官路镇的胡文球,2001年投资20多万元办起市场前景看好的瘦肉型良种猪养殖场,后来资金周转有困难来找张桂芳。张桂芳从朋友那里以一分月利息借来4万元钱,再借给了胡文球。
张桂芳告诉记者:一开始她也没想过要给这么多人借钱、扶贫。
“一开始我是看着他们可怜,他们要借钱,一个村的,怎么能不给呢?”
“后来大家看我人好,有了困难都来找我。我看着人家家里的情况,觉得不借就是‘见死不救’啊。”
成立合作社步入快车道
自己家里的条件不允许她无限制地借钱给乡亲,张桂芳就想到了信用社。她用自己的家产做担保,给人家贷款。信用社的人说,张大姐做担保,我们信得过!
“扶贫女状元”张桂芳凭着一副热心肠,扶持许许多多的农民脱贫;但随着更多的人慕名而来,张桂芳越来越感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微薄。2003年12月下旬,她组织成立了绿盈农业社,10多家农业基地和许多农户加入了这个特殊的公益性合作社。
张桂芳告诉记者,成立合作社,主要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农户做出产品,还要把产品组织起来卖出去。
“像以前,我们这里又大又甜的蜜梨、杨梅,价钱卖不好,有时甚至卖不掉。”
张桂芳带领合作社社员,当起了农户们的“推销员”。为了让农户的农产品进入超市,张桂芳动起了脑筋。又一次,她自己掏钱向农户购买了100公斤红薯后,找到了县城一家超市的负责人,要求试销红薯,并表示无偿提供100公斤红薯。绕过软磨硬泡,这位负责人终于答应试销。两天试销下来,100公斤红薯很快销售一空,超市的负责人主动找到张桂芳,要求她长期提供红薯。
通过他们的努力,到现在,合作社已经有20多个品种的农产品进入超市。此外,通过专家讲解、田头指导,合作社步入了发展快车道。目前已通过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1个,无公害农产品平菇申请了“仙盈牌”商标;生产出的各类产品进入超市销售,受到消费者欢迎;农户的钱包也渐渐鼓了。
对于张桂芳来说,她还有更多的扶贫计划:她计划让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成立更多的基地和农产品开发个体户。
“我希望以后,千家万户的农民要抢着进入合作社,让合作社真的给大家致富。”
张桂芳对记者说,她今年48岁了,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