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
23日晚,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走进浙江师范大学“尖峰论坛”,成为该校“新青年新视野”名人名家系列讲座中最有影响力的主讲嘉宾。现场,800多名师生不断掌声雷动。学生说:“今天,余先生更像一位人生导师。”
当晚,余秋雨先生和他的夫人、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马兰,欣然受聘为该校客座教授。
昨日,本报记者抱着景仰的心情,与余秋雨先生面对面做了访谈。
-访谈
我做文化学者贡献更大
记者:您从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职位上辞职,外界一直非常关注。从一个学术精英到一个作家,从一个领导到一个散漫而执著的文化苦旅者,您完成了什么样的转变,作为学者和作为作家的您有根本的区别吗?
余秋雨(以下简称余):从上海戏剧学院的一个老师,到一个教授,一个院长,我可以说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我并没有把这些当成一个个刻意奋斗和竞争的目标来完成。我只是在埋头写自己的书,做学术考察。某一天,突然发现,在我考察的地方,有一种东西可以做一些判断,于是就写出来,成了教材。写着,写着,就有了许多旁人正在争取的这一些称谓。我想,正因为是不经意的,这个过程很愉快。
我想,文化本身不应该有森严的界限。从学术研究进入到一个文化写作,本身都是互通的。只是有一种文化感悟,无法用学术语言来表述,便用文化语言来表现了。
从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我判断。我能做好行政干部,但相比较而言,我对社会贡献更大的是文化写作。当然,对于当行政领导,我也从不后悔,它锻炼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观察能力。
我觉得做文化学者的本质,就是它的最大竞争对手是自己:我写了《文化苦旅》,下一本我一定要战胜自己,要写得更好,既不能重复自己,也不能重复别人。
现在,我做学问,我讲学,我写散文,我把已经找到答案的,交给课堂;把可能找到答案的,交给学术;把找不到答案的,交给散文。
经典从流行沉淀而来
记者:您对当前的流行文化怎么看,比如超级女声,比如韩寒、郭敬明等少年出书热?
余:我们没有理由对任何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非常鄙视。一个人,或某个集体,不可能说“我(们)今年要做一个精品工程”就真的能做成一个精品。精品、经典从何而来?也是从流行中选择和沉淀而来。广大民众的文化热潮,没有理由非常鄙视,我们应该静静等待历史对它们的检验。
对于年轻作家,像郭敬明,我还亲自给他颁过奖。我想,这是中学生中的个别现象,不是所有的中学生都想走这条路,这是正常现象,专门来批评中学生写手,我觉得反倒不正常了。我们对不喜欢的东西应该有个容忍的态度,就像百货公司卖袜子,你喜欢哪双就买哪双,何必还要在柜台前开个批判会?因为自己不喜欢就把别的袜子乱批一通甚至不准它叫袜子?那很荒诞。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写书成才,考试成才,唱歌成才,打球成才,成才的途径是多元的、包容的,这才是真正健康的文化人格,真正健康的文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