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松阳县“万人下山移民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通过几年来的努力,该县已有4000多名高山农民迁到了松古平原。这些下得山来的移民凭借着自身种养特长,吃苦耐劳精神,发展种植吊瓜、板栗、高山有机茶和饲养商品猪等特色产业,除自身脱贫致富外,还带动了山下农民一同走上了致富路。
信息造就吊瓜产业
11月18日,松阳县新处乡新处村的竹木加工老板孟金根做梦也没想到,当初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种了半亩吊瓜后,就此与吊瓜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孟金根的8亩吊瓜又有了好收成,他捧着刚从吊瓜合作社结来的2万多元钱,乐滋滋地说:“种吊瓜比我从事10多年的竹木加工效益还好,这多亏了坳后村移民兄弟的帮忙。”
坳后村是新处乡的一个移民新村,2001年,该村86户移民从海拔800米的山上整体搬迁下来。下山后的移民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落后的生产观念,接受了新知识,获取到了各种经济信息。该村移民徐国永在长兴打工时发现,吊瓜是一项很适合山区发展的产业,于是,他从长兴带回来一斤吊瓜籽进行试种,第二年,20亩吊瓜共有6万元的利润。这一成功之举,吸引了该村家家户户种起了吊瓜。今年,全村吊瓜种植面积有320多亩,产值达120万元,人均增收4000多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吊瓜专业村。
坳后村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新路子,它的富裕历程激起了周边村镇农民的致富欲望,他们纷纷涌到了坳后村学习种植吊瓜技术,两年来,该村举办了21个培训班,培训人次达1000多人。今年,坳后村又成立了吊瓜合作社,向农民提供苗木,帮助农民销售。据统计,今年松阳县全县种植吊瓜面积达4000多亩,吊瓜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一大产业。
技术成就板栗基地
前些天,松阳县裕溪乡柴头村村民叶信民家喜气洋洋,他在自家三层小洋房里摆起了女儿满月酒。一直打着光棍到35岁的他今年却是三喜临门,不仅盖起了三层新楼房,娶了妻子还同年生了女儿,笑得合不拢嘴的叶信民说,是新渡坑村的移民教会我们种植板栗技术,带着大家走上了致富之路。
新渡坑村是一个畲族村,前些年,全村18户农民迁到了龙丽线公路附近,拥有板栗种植技术的村民利用山下地多、信息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板栗种植,并以种植的板栗个大、饱满、味甜吸引了众多客商,使该村逐步发展成了裕溪乡板栗交易集散地。今年,该集散地板栗交易量达到了20多万公斤,销售额达150多万元。
新渡坑村与柴头村相距不过1公里,2001年前,柴头村农民除了种粮种菜,基本没有其他经济收入。而通过种植板栗富裕起来的新渡坑村就向柴头村伸出了援助之手,手把手地教柴头村村民种植技术,三年后,柴头村12户农民板栗种植面积达400多亩,仅此一项,就人均增收2000多元。
像柴头村一样,新渡坑村通过办培训班、现场指导会等形式帮助裕溪乡12个行政村的农民发展板栗种植,据统计,目前该乡板栗种植面积已达12000多亩,成为了裕溪乡的一大支柱产业。
交通带出养猪效益
这几天,松阳县西屏镇西坌村移民曾增旺养的90多头猪就要出栏了,这已是他今年饲养的第三批猪了,看看自己养猪业蒸蒸日上,他深有感触地说,若不是交通便利,全村养猪哪会如此红火。
西坌村下山移民小区有30多户移民,2003年他们从海拔700多米高的四都乡章田村整体搬迁下来。以前,养猪对他们来说,只是为逢年过节与筹办喜事而预备着。下山后,便利的交通增强了移民们的养猪信心。曾增旺就是瞅准了移民新村离县城一公里的优势,办起了养猪场,去年,曾增旺年收入就达4万多元。如今该村大部分人养起了商品猪,成了名副其实的养猪专业村。
西坌村养猪业的兴旺发达,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周边一些村的农民纷纷跑起了运输,办起了饲料加工厂,为养猪专业户提供服务。目前,西坌村年销售生猪1.4万多头,形成了以西坌村为中心的生态养殖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