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的手势
张瑾华
“这一代”的手势。“这一代”的花腔。“这一代”的梦,“这一代”的爱,“这一代”的痛。“这一代”的迷惘。“这一代”的困惑。“这一代”的欣悦。“这一代”的忧愁。“这一代“的叛逆。“这一代”的青春。“这一代”的声音。
“这一代”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少男少女:十四五岁或十六七岁,正在发育,正在成长,正在浮出水面,正在或冷峻或热切地观察着成人世界并影响着这个世界,并向这个世界要求话语权。
在最近的北京文艺论坛上,文化名人张颐武认为,80后一代是“独生子女正赶上了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时期;他们要买书,于是郭敬明们成了文化英雄;他们要玩游戏,于是陈天桥变成了网游大亨;他们要看电影,于是《头文字D》卖座。”这一代人正在崛起或即将崛起,他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的大潮中去,他们正在成为文学消费的主要力量。
酝酿这一次校园文学PK大赛对于本报和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来说,可以说是一拍即合的事。之前,我们早已注意到了一个令当代的大作家们都必需面对的文化现象,郭敬明韩寒春树张悦然等一拨中国新生代的青春写手,正以横扫一切的强势姿态纵行于文学这个大江湖,他们的强势是以作为畅销图书排行榜上的常客而存在的;另一方面,我们身边,中学的校园里同样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们,却在应试教育的超级樊笼里呼吸着极其有限的文学空气,成为这个年龄段“郁闷的大多数”。他们的声音在哪里,他们的文学又在哪里?而少数文学小子文学女孩风光出场后,真能成为“这一代”的代言人吗?
于是一个让“这一代”自己来书写并将“这一代”的声音推向公众的创意产生了。在文学PK大赛的新闻发布会圆桌上,座中衮衮诸公都是来自于杭州各中学校园文学社的“文学少年”们。离期末大考还有一个多月时间,这个时候为了几乎与考试无关的文学这件事来了这么多中学生,甚至还有他们的家长,让我们这些大人有点莫名的感动。我问他们一个问题,郭敬明们能够代言你们自己的声音吗?有的同学回答说他们比较喜欢看描写校园生活和情感的青春小说,有些酷酷的同学则干脆说,当然不能,他们已完全被商业化了,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的吗?一位写诗的酷男生干脆反问我,“我们的文学在哪里呢?请你告诉我。”
作为一个做着与文学有关事情的大人,我们对这些还在中学里的少男少女们说的话似乎显得过于“语重心长”。回头检点我们对“这一代”人的话语方式,我不确定是否会让他们觉得我们的思维方式有点背。
我们有些“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将这次大赛题名为“这一代的声音“,是觉得你们自己的声音应该浮出水面了,你们这一次参加文学PK大赛,就是要表达“自己的声音”、“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们这样的话语方式,不知道是否击中了“这一代”的心灵?
其实,我们这些大人们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将文学的乐趣还给他们。文学是可以玩的。文学PK大赛的意图也是要玩出文学的乐趣。
郭敬明韩寒们的小说也许只是说中了一点“这一代”的真实,结果,他们就火了。
一位女同学很直白地说:“我们写文章,就是为了宣泄”。
那就开始宣泄吧。与其让郭敬明们代言,不如自己来说话。我们欢迎更多的“这一代”人加入进来,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