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杨先生最近陪妻子看病时被惊出一身冷汗:妻子在血液检查时被医生告知其血液中的艾滋病抗体呈“阳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夫妻俩惊魂不定,终于等到第二次的结果出来后,“假阳性”则消失了,原来是虚惊一场。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事情,杭州每天都有人遇上。
杨先生陪妻子去看的也就是普通疾病,由于需要动个小手术,因此手术前还必须进行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的相关病原学检查在内的“术前四项检查”。原本两三个小时后就能拿到检查结果,可夫妻俩却成了例外。
杨先生到窗口询问了一位40岁左右的医生。“你们的报告有问题。”“什么问题?”“艾滋病抗体呈阳性!”“阳性!?”“是‘假阳性’,很多的,今天还有10多个人也一样。”“怎么办?”“你们再等等,明天下午来拿另一个检查报告”。
那位医生短短的几句话,一下子就把杨先生给震傻了。手术自然是要推迟了,但麻烦才刚刚开始。那一整天,夫妻俩吃不好睡不好。妻子患病本来心情就不好,一方面担心自己的病情,一方面则开始怀疑杨先生是否在外面“乱搞”,一晚上睁眼到天亮。而杨先生心情也不爽,他当然知道自己没有作风问题,可妻子怎么会和艾滋病扯上联系呢?……
幸好第二天出来的正常的检查结果让夫妻俩的猜疑消失了。但杨先生还是很纳闷:为什么正常人的艾滋病抗体检查会出现“假阳性”这个意外?医院在正式结果还没出来前就和病人提及“假阳性”的做法是否值得商榷?
三方面原因使得初筛“假阳性”在所难免
带着杨先生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杭州市六医院HIV初筛实验室主任朱明利医师。朱主任介绍,HIV初筛一般是把血液中的血清离心出来后,使用专用试剂进行检查,2.5-3个小时就能知道结果。但如果第一次检查结果有疑问,那医院就会对同一血清样本进行另一种原理的检查,一般来讲,第二次检查第二天才能出结果。如果经过医院内的“双份血、双份检测”后还是有疑问,这时称为“初筛阳性”,医院需要将结果连同血样上送给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由后者来进行确诊检查。医院得到确诊检查结果后再反馈给患者。
朱主任分析,造成“假阳性”现象的原因是多种的,主要有三。一是检查用的试剂,初筛所使用的试剂敏感度都比较高,这样虽然防止了“漏检”,但却不可避免地出现较多“可疑”样本,目前医院所使用的试剂均在国家疾控中心指定的十余种试剂中选取,记者发现这些试剂在2005年的质量评估报告中,最高一种出现了6%的“误差”,也就是说如果使用这种试剂,每100个人中可能出现6个艾滋病的“可疑”样本,而到最后则是虚惊一场。第二个原因是人为的,因为初筛检查包含六七道工序,而其中每一道都可能出现误差。第三种原因则与某些免疫疾病或其他疾病相关,一些病人本身存在某些非特异性因素,会使试剂的敏感性下降。朱主任说,由于遵循“不能漏过一个”的原则,医院在检查时如果遇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宁可多费些周折,也不会轻易地“放行”。
杭州每天都有人被怀疑为“危险分子”
据悉,目前杭州各大医院HIV初筛实验室都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国产试剂,少数单位使用进口试剂。在操作方面,国家有关部门有统一规范,此方面误差与医院及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有关。
记者从杭州一家三甲综合医院检验科室了解到,一般该院一天内会对五六十名门诊及病房的患者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查,2—3天会发现一到两个“可疑”样本,需要院内的第二次检查。接近百分之一,这样的几率基本上可以代表杭州艾滋病抗体院内第一次检查的误差水平。业内人士分析,根据这样的几率,整个杭州每天都会有十余人甚至数十人要被“重点关照”。
当然,最后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是可以得到“清白”的。例如上述这家医院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总共将16名院内两次检查都没通过的患者送至省疾控中心“验明正身”,但最后没有一人被确诊为HIV感染者。
医院无权对“假阳性”下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市六医院HIV初筛实验室主任朱明利着重强调:患者是否感染艾滋病只能由省疾控中心来确诊,医院是无权对此下诊断的。而且,在事情水落石出前,医院及医生也不能向受检者提及“艾滋病”或“假阳性”这样的字眼,以免对患者及家属产生负面影响。这有保密方面的规定。因此,杨氏夫妇所遭遇的那位医生是不应当这么做的。
杭州一些医院检验科室的负责人也指出:艾滋病抗体检查与其他医学检查一样,不可避免会出现误差,医院也在想方设法降低误差几率,希望患者能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