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检查报告已经出来,有一位读者的血型配对通过了二关,李晓坷博士移植的肾源有了更大的希望!”(本报11月30日、12月1日、2日、6日连续报道)昨日中午,本报生命热线接到浙医一院肾脏病中心主任医师吴建永的电话,5日到医院为李博士捐肾做配型的三位读者中,其中一位读者郭先生的血型和基因焦点配对初步吻合。相当于父母与子女的亲缘吻合几率。吴医生兴奋地想与更多读者分享这一好消息。
吴主任说,经过血样和尿样检查,郭先生的血型和李博士吻合,HI位点的配型也很好。
他说,我一开始就已和几位捐肾志愿者沟通过,在这几天配型期间,也希望他们把想法考虑成熟。今天我把消息告诉郭先生之后,他人还在外地出差,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说要安排一个妥当的时间来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吴主任说,与下一步检查齐头并进的是另一项更重要的工作,需要郭先生与家人好好谈谈,因为非亲缘间的器官捐献必须征得直系亲属的同意。
怎么和亲人说还是问题
郭先生说自己捐献的意愿已定,虽然家人还并不知道这件事,他会把这一初步配对成功的消息告诉他们,希望亲人支持自己,把捐肾的善事进行到底。
郭先生是家里经济的顶梁柱,父母已年迈,自己做生意业务也很忙。吴主任介绍,从美国追踪数万例器官捐献者的健康状况来看,捐一个肾对健康与生活影响不大。但缺少一个器官之后,对远期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是一个未知数。吴主任希望郭先生慎重考虑,并与家人积极沟通,不要忽视他们的感受。“我们在捐献公证之前,还将对郭先生进行心理测试。我们不希望救了一个患者李博士,而使郭先生陷于身心困惑和家庭关系的矛盾之中。”
患者李博士听说了配对初步成功以后,感动之余也非常担心:如果因为我而影响了好心人的身体健康,我会不安的。
有人想给移植手术献血
昨日,本报还接到宁波黄女士打来的电话,她说自己没有工作,经济上帮不上什么忙,但她每年都要到杭州来献血,如果李博士动手术,她愿意把血献给李博士。
读者蒋林生的配对检验报告还没有出来,他这几天正在联系浙江大学人体解剖中心,办遗体捐献的手续。浙大人体解剖中心高老师介绍,今年已经有20多个人填写了捐献遗体表格,“年纪大的人多一点,他们为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无法用价值来估量。”
有人传授真实移植体验
出院刚刚回到学校,李博士近日生活暂时还没有稳定下来,“今天师兄和师弟帮我把电脑从实验室搬回寝室,在不透析的时间,我可能还是要看一些专业方面的资料。”
看望他的众多素不相识的人中有两位做过肾移植的同学联系他,给他传授自己的真实体验。“一个是我们学校的博士生,女孩子,移植了两年,她说自己现在身体很好,还在校外给学生上课。另一个是玉泉校区的硕士生,7月份刚在医院做了移植,也恢复得很好。他们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据悉,浙大师生给李晓坷捐助了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