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从高贵的精神产品,成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消费的一部分时,社会的文明进步实际上有了个最深切的窗口。同时,文化消费健康与否,又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导向。
日前,我们对浙江省部分城乡居民进行了文化消费状况调查,共发放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100%。
饱暖之后要思文化
此次调查表明,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当人们富裕起来的时候,进行文化消费,提高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绝大部分人的选择。
在调查中,有89%的人选择了“2000年至今,年收入在不断增长”,当被问及关于文化消费品的支出时,65%的人认为自己“支出显著增长”。而被调查的多数人对文化消费品的拥有量明显增长,从电脑、MP3、影碟机、快译通等间接文化消费品,到图书、报纸、期刊直接文化消费品的订量,从教育投入到旅游支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在关于人们闲暇时间的调查中,77%的人选择了和文化消费有关的活动,其中,看电视、上网、看影碟、旅游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热点。
从此次调查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浙江省居民消费演变先后经历了“粗放型消费”阶段,“集约型消费”阶段,最后进入更加注重消费质量的“舒展型消费”阶段。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浙江省文化消费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
城乡差别比较明显
这次调查发现,农村文化消费中,看电视、打麻将、打纸牌,是闲暇时间最多的娱乐活动,占据调查数据的前三位。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上网冲浪也成为青少年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
在农村,67%的人把看电视作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农村的青少年有42%的人把上网看成主要娱乐方式之一。虽然近几年农村在各种传媒性的电器拥有量上明显增长,如电视、影碟机、电脑的拥有量上出现快速增长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相比之下,城市的文化消费品类型众多,调查中,人们最日常的文化消费包括各种公共体育休闲设施、电影院、报刊等,更多地体现为多元化、层次化、自主化、个性化发展。
此次调查发现,虽然农村和城市在文化消费上仍有相当差异,但是农村和城市文化消费亦有着趋同的趋势。
当问及“文化消费中,你最欣赏以下几种方式”时,农村居民的选择和城市居民有较大的相似性。农村中有64%的人选择了旅游为第一选项,城市中为73%。在少年、青年年龄阶段,这种相似性更为明显。
素质决定消费方式
此次调查中,农村中的文化消费方式表现为亲属之间、熟人之间组织的文化消费形式较多,调查中,74%的农村居民选择闲暇时间与自己的亲属、朋友等进行娱乐互动,消费方式比较简单,形式单一。如邻里之间打麻将,以及群众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等。参与者大都彼此熟悉,多属于传统范围内的娱乐活动。
城市则处于各种思想、文明的交汇点。城市经济行为的发达使自我意识更强。如城市中观看各种体育比赛,音乐会,在电影院看电影等等,参与者彼此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与陌生人一起进行文化消费。而且,在城市中,45%的人选择与同事一起进行文化消费。
文化产业的发展,既直接受制于经济,又依赖于有欣赏能力的文化消费者。农村与城市消费者本身素质、生活背景的差异造成对文化产品需求不同。如通过这次调查反映出,农村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封建迷信性文化消费,算命等等,而赌博在农村比城市更加盛行。通过调查得知,农村中赌博现象大量存在,有34%的人经常参与赌博,87%的人曾经参与。应该说,这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足,文化消费的类型单一有一定关系。
偏重功利少见爱好
在本次调查中,娱乐型文化消费,教育型文化消费地位明显上升,而严肃的相对宏观高雅、哲理性较强的精英文化消费则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化的倾向。
如此次调查中,人均购买严肃性的图书期刊的数量明显少于娱乐性期刊杂志,在人均占有量上,娱乐性书刊明显超过知识型书刊,前者约为后者的三倍左右,而且不同阶层有明显的消费分层现象。
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的正规大型报刊,以及一些政治性报刊图书除在专门的政府机关、事业机构征订量较大外,只有在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如各种教育机构的从业人员中数量较大,而普通大众在工作之外,一般更关心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对自身之外的公共事务比如国际国内大事等,关心程度则与文化素养相关,并出现很大的差距。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在于百姓中逐渐出现的重商倾向;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日渐增大,人们更加注重实效和现实回报。所谓的“精英”文化如果仍然以一种俯视的角度对待大众文化消费者,将变成自言自语,失去社会效益功能。
功利化的文化消费越来越热,比如带有教育功能的文化消费就很让人们自愿掏钱。在本次调查中,90%以上的人认为获得教育是为了改变自身或者后代的经济地位,有68%的城市居民让子女参加了至少一种特长班。调查中,有23%的人承认,参加过的培训班名不副实。这些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有利于积累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导致文化的纯粹工具化趋向。把生活目标过于物质化,会导致生活意义单一,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水准将造成不利影响。
大众趣味避免庸俗化
还要注意到文化消费中的生产商刻意引导作用。过去,文化源于思想。但是现在,文化消费产品的“生产商”不仅生产文化商品,还介入了对文化消费引导的营造。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信号中,“生产商”的大力推销对消费者的选择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所谓的流行、时尚实际上由生产商人为制造,甚至生活方式、生活品位也为生产商所操纵。比如在我们的调查中,问到诸如你看哪一本电影、听哪场音乐会,是依据什么选择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是依据大众媒体的介绍,而不是个人爱好。文化消费的商品化操作,一方面会将文化消费最可能地大众化,同时也会带来单一化和庸俗化趋势。在这次调查中,青少年有相当大的比例看过色情图书或者录像,有58%的青少年承认“至少看过一次色情书刊或者光盘”,而有32%的人认为这是“正常行为”。无疑,这种趋势不引导,会削弱文化的教育功能。
外国文化顺势而入
外国文化产品迅速占领我国文化消费市场,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悄改变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使我们不得不注意到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的危险性。调查数据显示,当问及“你最欣赏以下哪个国家的文化产品”时,有31%的青少年第一选择是中国,依次分别是美国28%,韩国22%,日本16%,西欧3%。
外国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入,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社会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从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量青少年存在着对西方文化认知不足的现象,各种外国品牌,甚至是西方生活方式都成为一部分青少年甚至成人追求的目标。如在此次调查中,有72%的消费者除了把文化消费当成一种满足需要的手段外,还把文化消费当成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进行炫耀性消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