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今日早报报道了杭州朝晖街道某社区《4年了,这“噪声之战”何日休》一文,在广大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纷纷来电评说。作为社区干部也觉得无奈,“冤家宜解不宜结”,对孙、江两家的纠纷,社区干部也没少费心思。正式的现场协调会开了好几次,社区主任和调解委员分别到双方家里去住了五六个晚上,电话和登门做工作更是不计其数了。每次总是平静了几天后,结果又是老方一帖,至今还没有解开他们的心结。
社区干部多次偷偷到两家过夜
昨天上午,记者从社区了解到,从2003年9月份以来,社区曾多次出面协调,但还是没有结果。
去年5月14日调解会上,本来大家都以为大功告成了,三家住户都在“2单元501室希望邻居晚上7点以后不要播放音乐”、“2单元401室希望邻居能安静”、“1单元502室希望邻居在早上7点以后搞卫生等(早上能安耽睡觉)”的调解协议书上签了字,可没过几天,“闹剧”还是重演了。
去年社区新来的王主任,听说孙、江两家的矛盾后,下定决心要把纠纷彻底解决掉,分批安排社区干部住到双方家里了解实情,并对当时的情况作了简单记录。
当年8月18日,凌晨0点02分至早上6点16分,社区计生委员和治保委员带着记录本首先去1单元502室过夜。
“咚!”0点08分,隔壁传来敲墙声,她俩赶紧看手表,把时间和敲墙的次数记录下来。
0点34分、次日1点52分、5点26分、5点42分、6点16分,先后共6次敲击声,声音最多一次达15下。
9月4日至9月6日,社区主任和调解委员连续3天在凌晨2点多到早上6点间,“偷偷”地去2单元501室“睡觉”。除了最后一天没有听到敲墙声外,前两天都有过一次或是两次敲击声。
接着,隔三岔五地,社区主任和调解委员不定时地今天去这家、明天去那家,搞突然“袭击”。
9月11日凌晨,社区主任和调解委员再次去1单元502室“摸底”。从4点48分至早上6点,两人均没有听到敲击声。
10月1日凌晨2点多,两人又去了1单元502室。期间偶尔有一两次声响从西边传来,但不能确定该声响是来自1单元501室。社区主任和调解委员从各自的感觉出发,一致认为该声响对入睡的人来说不大会觉察到,如果双方没有隔阂的话,是不会介意的。
对这起纠纷,辖区张警官的头也大了。开始他想通过《噪声管理条例》来解决这起纠纷。但环保部门说,对于敲墙等间歇性的声音,用仪器来测量不太现实,即使真的测出来了,也不能出具书面报告,他只好作罢。
“双方已经发展成相互不信任、相互猜疑、相互怨恨了。即使本单元其他人发出的声音,都会以为是对方发出来的声音……”张警官也有种束手无策的感觉,“若是双方都能退让一步就没事了。”
读者希望两家该调整一下心态
“记者报道非常属实,希望继续报道下去。”董小姐是附近邻居,昨天下午5点多,她给本报新闻热线打来电话。
“我认为两家都应该有诚意,才能把问题解决好。”沈先生觉得两家的诚意都还不够,并希望两家早日和解。
解先生认为,两家应该调整一下心态:“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应把精力放在这里,人生要追求美好的东西。远亲不如近邻嘛!”
“以前,住在我楼上的阿姨经常把擦洗门窗的水流到我家窗门上,有时还溅到我房间里。我到楼上找她讲明情况时,当时她还关上门不理我呢。事后,我见到她仍然主动和她打招呼。时间长了,她也客气起来了,以前不文明的事情也不发生了。”李女士讲述的亲身经历,希望对纠纷的两家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