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www.zjol.com.cn  2005年12月20日 15:52:3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4.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教优先,充分发挥我市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探索具有南京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十一五”期末,基本形成自主创新的体制架构,成为国内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知识扩散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优先开发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重点提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工业、电力设施等产业领域的创新能力。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来宁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研发活动特别是各类创新性研发活动。以企业为核心,实施“名牌战略”和“品牌战略”,积极扶持中小科技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推动更多的“南京制造”转为“南京创造”。

  构筑新型科技创新体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包括在宁部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在内的各类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合作攻关、利益共享”。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以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机构、孵化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撑技术创新。加快构建创新政策激励体系,实行支持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健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完善多元化的科技风险投资和技术产权交易机制,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体系。改善对中小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科学普及,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率先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特色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社会化,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实施教育经费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缩小校际办学水平差距,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支持非义务教育的多元化投资办学,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积极支持各类教育机构在南京得到良好发展,充分发挥大学众多的教育优势,支持有实力的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推动市属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2007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10年,各类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期的平均水平,成为全国“历史积淀深厚,质量水平一流,名校名师众多,风格特色鲜明”的教育名城。

  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总量、结构、素质与实现“两个率先”相适应。加快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兼职兼薪、创新创业,推动科教人才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力度,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使南京成为各类人才向往的集聚地。

  5.坚持改革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襟、更大的决心和毅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消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努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

  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调整和优化公共服务结构,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动、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的社会管理网络,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现代化。加快推广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和行政机关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加大机关作风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制化及绩效考核结果公开化。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集中。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国有企业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巩固和完善“三联动”改革成果。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积极发展新型投资运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推进资本、技术、土地、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财政体制,充分调动市、区两级共同发展经济、培植税源等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进信用主体建设,完善社会信用法规制度和信用监督与失信惩戒机制。到2010年,基本消除制约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积极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要求,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要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对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要按照“清理、归并、精简、规范”的原则进行改革;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要加快转企改制,使其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医疗机构布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鼓励外资、民资在宁投资办医院。加快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改革,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兴办体育产业,健全竞技体育发展机制。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定不移地发挥民营经济在“两个率先”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完善扶持和鼓励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经营范围,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民营经济的规模和层次。引导民营企业深化改革,提升管理水平,改进生产技术,实现增长模式、筹资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全面转型。努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企业家和产品品牌,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使民营经济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推进经济国际化,逐步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向高端推进。在扩大利用外资总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引导南京本地企业在为外资配套的过程中,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采取增资扩股、收购兼并、产业链招商等引资新方式。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吸引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设在南京。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着力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实现跨国经营。充分发挥开发区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作用,鼓励和引导各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注重功能创新,抓住机遇,立足高端产业链条和产品集群,瞄准重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错位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成为对外开放、制度创新、科学发展的先导示范区。

  6.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努力实现生态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重点支持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高增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鼓励和扶持石油化工、钢铁、能源等重点行业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推动各类企业向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转型。科学规划城乡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坚决遏制乱占耕地行为,大力促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建立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促进节约发展。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逐步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深入实施南京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加快构建企业、工业园、城市和社会等多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在石油化工、钢铁、能源等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培育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在高新开发区、化工园等重点园区内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和示范生态园;完善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成若干循环经济示范区。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开发和应用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以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循环利用率等指标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构建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使南京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居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坚持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围绕秦淮河、玄武湖等重点水域进行综合治理,建设一批污水截流、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生态水位调节等水环境治理工程,实现水域功能区达标。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搬迁主城区内污染企业,实施以脱硫工程建设为主的环境空气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城市环境噪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使环境质量达到所属功能区标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切实保护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城市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加强水源保护与涵养,加强林地、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规范矿产资源管理。把建设“绿色南京”和完善城市生态廊道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化产业,基本形成城区园林化、市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的绿化框架体系,到2010年达到国家生态市的主要指标要求。


来源: 南京日报  作者:  编辑: 陈雪晔

相关稿件

充满魅力的“长三角”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