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验收再次展示了我省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如何将数以万计的珍贵遗产串珠成链,人们在期盼——
隆冬的古城临海,当地孔庙前正热热闹闹地摆开戏台——枧桥鼓乐、黄沙狮子、摇大鸟船、上盘花鼓……当地艺人们的精彩演出将“临海市民族民间艺术普查成果展演”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73岁王吕员的上盘花鼓、83岁老农金敬富的民歌联唱,尽管老人有时唱了一半忘了词,但台下的观众仍是一片叫好声。就是这样的农民表演队伍,却让数百人在天寒地冻中将戏台围了个密密实实,民间民俗表演艺术在这里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记者从日前在临海举办的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验收交流会上获悉,自2003年8月以来,我省共普查到民族民间艺术项目10616项,其中仅宁波就有4000余项,台州1600多项,金华3000余项。3年来,省里还拨出2000万元,投入普查并抢救民间艺术。
“当下,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传承下去,让民间艺术活起来。”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组组长吴露生表示,民族民间如没有生活的土壤,枯萎与衰亡是必然的。即使是一些被收进博物馆的民间艺术藏品,也仍然面临消失的危险。如果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尚停留在只“抢”不“救”的初级层面,认为把这些遗产“抢”进博物馆便万事大吉,那么,许多遗产入馆后就会“藏在深闺人不识”,后人将难有机会认识它们。
如何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将我省普查到的数以万计的珍贵遗产串珠成链,使之发光出彩?对此,人们期盼专业文艺工作者能深入民间,真正把田野文化的精髓从瓦片中发掘出来,让其变为明珠,不少基层文化工作者人还发出了这样的期盼:浙江的杨丽萍在哪里?
人们知道,“孔雀公主”杨丽萍率领着浓缩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精华的大型民族歌舞集《云南映象》在中国舞台上所向披靡。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为了《云南映象》,杨丽萍曾不辞辛苦奔走在山乡村寨。透过《云南映象》,我们不仅仅看到了接近失传的打鼓手法,以及在民间已经失传的民歌和原始的民俗,我们还感受到了杨丽萍作为一位舞蹈家的艺术主张。杨丽萍把对云南原生态舞蹈的保护看作自己的责任。
民族民间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植被与灵魂根脉之一,也是我省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基石之一。浙江不仅需要拥有如《采茶舞曲》的周大风,更需要拥有像杨丽萍《云南映象》那样在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时俱进的民族民间艺术舞台精品。
然而,在多年的我省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中,我们却难见省级专业艺术家的身影。“民间活态文化消失了即不可能再生,对民间活态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不仅仅是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事,也不仅仅只是记录整理,专业的文艺工作者要有参与其间的自觉。”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抱有殷切的期望。
一个艺术家只要有像杨丽萍那样的艺术责任感,亲临现场去感受那些民间艺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同样能创作出像《云南印象》那样震撼心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