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再过些天,天一阁将迎来它的440岁生日。每天,成百上千的游客跨进天一阁的大门,以景仰的目光打量这座亚洲最古老的民间藏书楼。
可是,藏书楼的主人范钦之墓却安静地躺在离市区不到半小时车程的荒山上,没有明显的标记,更没有庄严的空间供祭奠。其实,除了范钦墓,全祖望、万斯同等这些文化名人墓在宁波也破败不堪,与丛草、杂石为伍。
在宁波,没有多少市民可以回答出这些乡贤大儒们的墓地在哪里。宁波大学的戴光中教授不无遗憾地说,“文化名人是提升一座城市知名度的重要资源,而名人故居和名人墓葬则是一座历史名城的重要文化遗产,希望我们能更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周边新坟比范钦墓气派许多
汽车从市区到鄞州姜山镇茅山不过半个小时。拾级而上,茅山上漫山遍野的都是公墓,天一阁主人范钦墓就淹没在那些公墓中。坟墓上有一棵叶子枯黄的老树,墓周边的石块和墓碑都是后来新砌的。
当地村民介绍说,原来范钦墓是“五台坟”,墓前应该有五块依山势而建的平台,这既显示了他“兵部右侍郎”的身份,也与他作为天一阁主人、大藏书家应有的气势相符。但遗憾的是,如今,墓前除了一块干净的平台空间外,其他什么都没有了,范钦墓“挤”在一些新建的墓中并不显眼,也没有特别的标识,“比范钦墓气派的新墓多得很呢!”当地人指着离范钦墓不远的几冢新坟墓说道。
宁波市文化局文物处副处长徐建成表示,跟已经不怎么热闹的名人故居相比,名人墓显然是更冷清,“不仅仅是范钦的墓,像全祖望、万斯同等这些文化名人墓在宁波恐怕很多人也不知道。”
浙东名人墓联合申“国保”
据文化部门介绍,范钦墓作为一个文保点,平时有文保员在维护。每年,范氏后人和文博界的人士会来扫墓。去年,还有一位学者专门写了祭文,在范钦墓前诵读。但大多数时间,范钦墓和周围的其他公墓没什么差别,几乎无人凭吊,很是落寞冷清。
徐建成告诉记者,目前,在宁波的这些名人墓冢多散落于乡间山野,保护设施简陋,而且,如何同周边环境相协调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他说道,全祖望之墓曾一度杂草丛生、垃圾成堆、与“破烂王”为邻;《三字经》作者王应麟的墓周遭环境也曾受到严重破坏。“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周围环境如何保护,如何与名人墓相协调,不是一个部门力所能及的。”徐建成很是感慨。
据徐建成介绍,宁波市已推荐全祖望墓与白云庄、黄宗羲墓、万斯同墓一起联合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们都是曾盛一时的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经几百年到现在史迹渐稀。在大力提倡重拾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如果将全祖望墓等升格为‘国保’,也许能时时提醒我们,不至于将历史遗忘得太快。”
名人墓葬构成“宁波文化之旅”
戴光中教授目前正在撰写《范钦传》,他认为,对于像范钦这样的文化名人,他的墓冢也应不遗余力地进行保护和抢救,“因为这一切都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保护文化名人的墓就是保护历史,是在保护一种文化传统。”
“至今为止,万斯同的墓在奉化莼湖哪个地方还是一个谜。如果这个问题得以解决,对史学界研究万斯同的思想很有帮助。”徐建发如此认为。他还惋惜,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过程中,一些名人墓也已经被夷为平地,“从历史、文化与社会等方面来说,这都是一种损失。”
名人墓葬将是“宁波文化之旅”中不可或缺的,因为很多时候,当其他史迹荡然无存的时候,惟有托骨处还在。浙江大学旅游系的一位教授给宁波支招,他介绍说,有文明历史的城市,比如莫斯科、圣彼得堡、巴黎、伦敦等城市无不突出文化名人墓地。名人墓总是能吸引大批的群众去纪念和凭吊他们,老托尔斯泰的墓每年有六百万人去参观。将这些文化名人墓专门突出出来,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崇敬———他们的墓地应该是让我们朝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