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宁波市北仑区的银杏社区里传来一阵“乒乒乓乓”的装修声。从安徽来宁波打工的丁师傅,正“指挥”着自己的几个老乡,给刚租下来的公寓隔出厨房。
住在宁波北仑新碶街道银杏社区里的,全部是丁师傅这样的外来务工者。这也是宁波第一个由政府投资、全部由外来人员组成的社区。根据当地政府的计划,当整个社区工程完成后,这里将居住4000名“新宁波人”。
外来务工者成新居民
海棠、牡丹、杜鹃……九种花卉是宁波北仑区新碶街道九个居民社区的名称,12天前,一个叫“银杏”的社区刚在新碶街道挂牌成立。社区里,24幢两层的楼房整齐排列,有物业管理,有统一的门牌号,绿化带干净整洁。
新碶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匡新泉介绍说,银杏社区是宁波首家外来创业者集中居住的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区民政部门正式批准,在成熟的居住区建立外来人口自我管理的社区,基础设施由当地沿海村经济股份合作社与政府共同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房屋向外来人员出租。管理采取企业化管理与居民自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社区“居民”自主管理
来自安徽的丁师傅,已经在宁波工作了4年,自己事业也小有成就,在镇海做了小包工头。“我和老婆孩子原来住在外面,180元一个月的房租,这里贵20元,可这里安全、热闹。”尽管从镇海搬家到北仑是件麻烦的事,但丁师傅还是很乐意。
目前,银杏社区的学校、食堂、浴室、菜市场等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下一步,连邮政储蓄所都要引进来。这个月全部工程完工后,居住在此的外来人员将达到4000人,他们可以和当地城镇居民一样,免费享受社区里的文化、娱乐、健身等设施。
新碶街道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后还将通过民主选举方式产生居委会干部,其中一半是住在此社区的外来人员。
归属感将他们聚集到一起
不过即使是搬进了银杏社区,丁师傅的亲切感,还是来自于这里聚居的安徽老乡。老乡之间串门、帮忙成了工作之余最常见的事。“20多万来北仑打工的人里面,大概有五分之二是安徽老乡;在这个社区里,至少有70%是安徽老乡。”正在帮丁师傅装修的一个安徽老乡对记者说,“很多人都是听说这里老乡多以后搬来的,在这里我们尽管可以用家乡话交流,回到这里就好像是回了老家。”
丁师傅说:“没搬到这来之前,我为出租房附近的治安感到担心,另一个方面就是自己作为一个‘外地人’,总有一种被人区别对待的感觉。这也是我在这4年时间,都没下长期定居的决心的原因之一。生活在这里,周围都是老乡,心里舒坦些。”
捅破了隔阂城乡的那张纸
“拆了墙咱就是一家人了。”在评价宁波第一个外来人口社区的时候,著名的时评作家、《绍兴教育》副主编王学进,特意引用了样板戏《红灯记》里李奶奶的话。在他看来,长期以来的二元体制下的城乡差别,只不过隔了“社区”这层纸,一捅即破。王学进说,成立外来人口社区,等于为他们开通了一条维权渠道,也有利于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法规的实施,为教育他们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搭建了一方平台,这样势必能大大降低外来人员的犯罪率,从创建平安社区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
“新城市人”的认同感更重要
对于宁波的这个外来人员社区,许多人在大声叫好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华东理工大学的公共管理学者吉朋晓认为,这一操作方式为外来人员解决了实际困难。但另一方面,也还有待于完善。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外来人员的社会认同:“老乡圈子里的相处,使社区仍旧是一个熟人或者半熟人社会,这将使外来人员的社会认同更加困难。”吉朋晓说,在这种既定心理状态下,专门为外来人员设立专门的社区,一定程度上将减少“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理想的状态是,把外来人口完全放在与户籍人口等同的位置上来对待,同时设立专门针对外来人口的综合管理和服务机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社区管理模式。”这位学者这样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