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家山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处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遗址群的南侧,是一处东西向长条形隆起的遗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3年对余杭卞家山遗址进行首次发掘,揭露面积850平方米,发现一处良渚时期大型木构“码头”遗迹,出土了不少罕见品。发掘表明,这是一处良渚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遗址。鉴于遗址的重要性,考古部门今年对遗址进行扩大发掘,揭露面积1500平方米,主要揭露北部的墓地和中部的大型灰沟。日前,考古发掘结束。考古专家称,觚形漆器、陶质房屋模型、方形陶容器等为首次发现。有相当数量的陶片刻有精致的纹饰或符号,有些系前所未见。出土的漆木器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保存之好为世所罕见。
专家表示,南方所在地酸性土壤,这些漆器很难保存,这些漆器所处时间是良渚晚期,处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时期,专家估计,这些漆器极有可能已转化为礼器,所以觚形漆器等发现的意义,堪称与玉琮相比。青铜觚是商周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与漆制觚形器极为相似。专家推测,青铜觚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响。此次发掘漆器的发现,与玉器一样,也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型器物。
据主持发掘的省文物考古所赵晔介绍,很多宝贝在大型灰沟里,所谓灰沟是先民废弃物的遗址,也就是现在的“垃圾场”。考古专家惊喜地说,4000年前的垃圾场,如今成了聚宝盆。通过这些遗物,4000年前杭州人的生活场景复原了。
精美漆器代言良渚文化
宝物:遗址出土了八个漆形觚状物,其中有几个已送到南京脱水保存。
解读:玉器向来被认为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但这次在卞家山遗址中出土的大批漆器,这在以前的发掘中是少见的。这个漆形觚状物,可以用来盛酒,但专家认为,它很有可能已转化为礼器,即脱离了日常使用,成了祭祀用品。专家进一步指出,这批漆器是在良渚晚期被发现的,其后的商周文明中青铜觚与漆形觚状物极为相以,它对商周文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专家认为,漆器也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器物。遗址中出土的一个漆盖,红彩黑底,上有一个变形鸟头。这样的纹饰在商周、战国的文物中也时有出现,这类图案,也可能吸收了良渚文化的某些因素。
宝物:卞家山遗址出土了一只漆桶,与现在的漆桶类似,只是体积稍小,但大部保存完整。
解读:这只漆桶做什么用,专家认为盛放酒等液体。但究竟是什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宝物:木榔头等木建筑构件、木勺等。
解读:除了大量漆器外,还有大批木器没有涂漆,器形有盘、豆、筒形器、陀螺、屐、锤、插、桨、勺、柄、器盖、球等。从出土的情况可以了解,古杭州人大量使用木器作为农具,是对良渚文化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的一个证明。一个木勺带有木柄,但可惜断了,专家说,通过现代技术,完全可以复原,这个木勺极有可能是用来取米的。
宝物:在20多米宽的灰沟边上有一条竹篱笆,深约2米,每隔一段,就有竹桩。
解读:赵晔认为,4000多年前这里水网密布,这个灰沟,以前与水域接近,有可能是一条水沟,不远处就是一个码头,废弃后,才成为堆放生活垃圾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灰沟内还出土了一件用人的头盖骨制作的容器,两边还有穿孔可以系绳提拎。这件器物的背后定有血淋淋的故事,这个人头骨的来历,颇让专家考虑。
宝物:在灰沟中发现了大批螺蛳壳。
解读:4000年前先人也吃螺蛳?专家说,不仅是螺蛳,也是一些蛏子等贝壳类。至于怎么吃,专家估计是用针形物挑着吃的,因为绝大部分的螺蛳壳都没有被剪去“屁股”。除了螺蛳壳之外,这里保存了大量其他有机质,如甜瓜子、酸枣核、动物骨骼、蛏子壳,看到这些物品,4000年前杭州人的食谱也摆在人们面前。
古杭州人玩什么?
宝物:遗址出土了一批木陀螺和竹编戒指和弧形玉挂饰。与现存的陀螺类似,只是形状小一些。
解读:据专家分析,陀螺可能是一种纺织的工具,也有可能是孩童的玩具,当时的小孩无事,也会拿着绳子抽着玩,但这些绳子早已腐朽了。竹编戒指,有可能是女孩子一时兴起的作品。而弧形玉挂饰等玉饰品的出土,表明当时人们佩带饰品,已比较流行。